以7座浮空穹頂結合劇場式的燈光設計,打造沉浸式劇場概念。(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以7座浮空穹頂結合劇場式的燈光設計,打造沉浸式劇場概念。(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馬來西亞「客家獅」。(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馬來西亞「客家獅」。(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8月11日開始後人潮絡繹不絕,主場館之一的世界館除了有全台最大的球形投影裝置敘說客家歷史,還有7座浮空穹頂的沉浸式劇場,策展人王騰崇也分享六大必看展品,像是模里西斯的第一份中文報紙、客家契約工拿到的代幣「豬仔錢」、馬來西亞霹靂州錫礦場模型等,都見證客家遷徙史。

豬仔錢。(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豬仔錢。(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王騰崇表示,世界館很值得觀賞的裝置藝術之一,就是第一展區「序曲」,它是由一顆直徑5公尺、360度球形動態投影構成,同時也是目前全台灣最大的球形投影裝置,運用球形投影3分鐘序曲動畫影片,敘說客家族群遠離家鄉,踏上未知的旅程,並與當地文化的融合、轉變過程,以及他們如何保留並發展出獨特的客家文化。

策展人王騰崇。(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策展人王騰崇。(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王騰崇指出,走入第二展區「世界客家」,則是以蒼穹天光微亮的天光為概念,創造出7座浮空穹頂的沉浸式劇場,入場參觀的民眾可以感受天光意象,在展場就像悠遊在蔚藍海洋裡,從航海區延續到世界20個國家主題介紹,感受多元而在地的文化,看著客家人跋山涉水到世界各地,將異鄉變成故鄉,體驗一幕幕客家人所創造出的奇蹟故事,搭配聲音及燈光,彷彿置身海上移動的氣氛。

在世界館「世界客家」展區還有六大必看展品,首先是馬來西亞「客家獅」,有別於傳統的舞獅樣貌,展場所展示的是從馬來西亞空運來台的客家獅本尊,方正的獅頭、上下顎可以自由張合的白色牙齒與誇張鼻子,正是客家獅的特色,現場展出的青獅代表公獅,而赤獅則是母獅。

客家人在海外開疆闢土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19世紀西方殖民帝國招攬客家人前往世界各地,擔任契約工。而這些契約工遭受許多不合理待遇,所以被稱為「豬仔」。展覽現場展示的「豬仔錢」就是僱主支付給這些契約工的代幣,它是以陶瓷製成,有各種形狀與圖案。

香港客家服飾與花帶。(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香港客家服飾與花帶。(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香港客家服飾與花帶」是客家女性手工編織的繩結飾品,可用於衣飾、燈飾與祈福贈品等,展現樸素、寬鬆、簡易的客家特色。

模里西斯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模里西斯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展品中更有「模里西斯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模里西斯為位於印度洋上的群島國家,18世紀至19世紀期間有許多客家人移民至模里西斯。在1932年,由游俊、朱梅麟等客家人創辦的中華日報,以繁體中文刊載,主要報導與台灣有關的時事新聞,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紙,此次特別在世界館展覽現場實體展示。

檳城大伯公廟瓦當。(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檳城大伯公廟瓦當。(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檳城大伯公廟瓦當」是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的瓦當,客家人尊稱的「大伯公」,就是我們熟知的福德正神(土地公),移居南洋的客家人把這個信仰帶至當地,融合對開墾領袖的崇拜,演變出獨特的「大伯公信仰」。

馬來西亞霹靂州錫礦場模型。(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馬來西亞霹靂州錫礦場模型。(桃市府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馬來西亞霹靂州錫礦場模型」,1848年在馬來西亞霹靂州拉律縣發現錫礦脈,吸引大量客家移民前往,參與錫礦開採工作,世界館所展出的馬來西亞霹靂州錫礦場模型,正是訴說這段歷史故事最好的縮影。

王騰崇指出,自中國大陸宋代有考究文史記載開始,七百多年的時光裡,客家人自中原土地離鄉遷徙的歷程,航行過地球上的許多海洋,抵達全世界各個大陸板塊,遍佈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度,在地文化供給客家人新養分,讓客家人長出了新的生命內涵,演進成了新的客家人。多元性與在地性,以及在異鄉生長的力量,連結成在全球不同角落的客家文化故事,繽紛而美麗,更是華人史上,一個特別而豐厚壯闊的歷史紀錄篇章。

新聞處長羅楚東表示,世界館試圖呈現早期客家人離鄉闖蕩、打拚事業、落地生根的故事與軌跡,並透過創新的方式展現這段客家遷徙史。世界館團隊費盡心力彙集全球八大地區、20個國家的客家足跡,以及世界上22位客家名人故事,將珍貴的文本一一轉化為展覽元素呈現在世人面前,非常值得民眾特別前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