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港局自10日起開放基隆燈塔供民眾參觀,民眾可以從此出發,經白米甕炮台走逛到球子山燈塔,完成基隆版的「一日雙塔」挑戰。(交通部航港局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航港局自10日起開放基隆燈塔供民眾參觀,民眾可以從此出發,經白米甕炮台走逛到球子山燈塔,完成基隆版的「一日雙塔」挑戰。(交通部航港局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基隆市政府發言人余治明(右)邀請基隆文史工作者單彥博(左)介紹白米甕炮台,並且細說附近的走逛路線。(基隆市政府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基隆市政府發言人余治明(右)邀請基隆文史工作者單彥博(左)介紹白米甕炮台,並且細說附近的走逛路線。(基隆市政府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位於基隆港西岸的白米甕炮台,原本是北台灣鎮守海疆的重要據點,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成為基隆市重要的文史空間。基隆在地文史團隊「雞籠卡米諾」創辦人單彥博建議,外地遊客可以來到基隆挑戰半日遊「一日雙塔」路線,從近日開放的基隆燈塔經白米甕砲台再到球子山燈塔,一路可以飽覽北海岸的無限風光。

基隆市政府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請基隆市在地文史團隊「雞籠卡米諾」創辦人單彥博上節目,一起介紹中山區的白米甕炮台,並邀請民眾可以試著挑戰基隆版本的「一日雙塔」,飽覽基隆美麗的海岸線與海天一色的美麗風景。

說起「白米甕」這個名字,單彥博說,相傳當地有一座神祕洞窟,每天會產生源源不絕的白米,產量剛好是一個「甕」的單位。另一個說法是,這是個古地名,現在則是叫做「太白莊」。可以確定的是,在前清道光年間,「白米甕」這個地名還真的出現在當時的地圖上。

另外,老一輩常說白米甕砲台一帶叫「荷蘭城」,但單彥博說,翻閱荷西時期的史料,這一帶應該只有小型的崗哨,而沒有類似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遺址之類的大型堡壘紀錄。即使把時間拉長到清法戰爭時期及至於日治時期,也遍尋不著。因此單彥博推論,認為是二戰後有一批從中國大陸湖南、河南一帶移居來的外省人,口語傳述下的誤傳。

單彥博說,日前航港局終於開放了位於白米甕炮台附近的基隆燈塔,他建議民眾可以從基隆燈塔出發,步行40分鐘左右,便可以到達白米甕尖及白米甕砲台遊客服務中心,在飽覽北海岸的美景後,再往南走向球子山燈塔。

完成了基隆版「一日雙塔」行程後,還能夠到基隆港西岸的流籠頭周邊品嘗咖哩沙茶炒麵。

余治明表示,在國家的領土興建砲台目的是為了抵禦外部軍事入侵,白米甕砲台也被歸類為海防型砲台,過去白米甕地區因地形險要、擁有絕佳視野,成為日治時期防禦基隆外港海域的第一道防線,在1957年白米甕砲台正式撤除軍隊,逐漸從軍事功能,轉為觀光景點供遊客參觀,並有在地文史團隊進駐,向人們分享過往歷史,讓這個場域解除過往軍事的肅殺氣息,成為文史教育的開放空間,供大眾遊憩與欣賞基隆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