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所屬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日前揭幕《諸神與眾生》展覽,展覽開幕後,策展人邱國峻(右)主持了第一場座談會,邀請藝術家姚瑞中(中)與馮君藍(左)共同參與,與觀眾分享各自對信仰的理解。(鄧博仁攝)
文化部所屬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日前揭幕《諸神與眾生》展覽,展覽開幕後,策展人邱國峻(右)主持了第一場座談會,邀請藝術家姚瑞中(中)與馮君藍(左)共同參與,與觀眾分享各自對信仰的理解。(鄧博仁攝)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近日揭幕了全新展覽《諸神與眾生》,該展覽透過攝影與影像藝術,呈現信仰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展覽集結了16位藝術家的18組作品,涵蓋了從神聖象徵到日常信仰實踐的各種面向,邀請觀眾在光影交織中重新思考信仰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與價值。

展覽的宗旨與理念

《諸神與眾生》展覽的核心理念是探索生命與文化的緊密聯繫。每位藝術家都運用不同的攝影技巧與藝術語言,詮釋信仰的多樣性,並揭示信仰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深厚關聯。展覽的目的是促使觀眾在作品的視覺呈現中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並感受信仰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展覽的策展人邱國峻強調,信仰不僅存在於具體的場所或形式中,而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他希望通過影像的力量讓無形的信仰顯現,促使觀眾與作品進行更深層的對話。他也指出,這次展覽並非旨在說服觀眾接受某種信仰,而是希望觀眾能透過影像藝術感受信仰的多樣性,並進行自我反思。

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展覽開幕後,策展人邱國峻主持了第一場座談會,邀請藝術家姚瑞中與馮君藍共同參與,與觀眾分享各自對信仰的理解。座談會吸引了許多觀眾,甚至有觀眾表達了對當代藝術與攝影的深刻感受,反映出台灣攝影界在技術與思想表達之間的討論與挑戰。這場座談會不僅是對攝影技術的討論,更是一次關於信仰與藝術哲學的深刻對話。

2015年,馮君藍為一對年輕教友證婚後,隨手拍攝了一片雜草地,並將這片草地作為創作的基礎。透過這個簡單的場景,他表達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與脆弱,並探索生命中的慈愛與憐憫。(鄧博仁攝)
2015年,馮君藍為一對年輕教友證婚後,隨手拍攝了一片雜草地,並將這片草地作為創作的基礎。透過這個簡單的場景,他表達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與脆弱,並探索生命中的慈愛與憐憫。(鄧博仁攝)

馮君藍的《草芥》:探討人類的卑微與慈悲

馮君藍在座談會中分享了他的創作理念,他認為無論信仰如何,人類應該尊重大自然、愛護他人,並以善意對待萬物。在他的作品《草芥》中,馮君藍引用了法國思想家巴斯卡在《沉思錄》中的名句:「人的渺小卑微,雖然像風中的蘆葦,但卻是一枝會思考的蘆葦。」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他在台東的一次經歷。2015年,馮君藍為一對年輕教友證婚後,隨手拍攝了一片雜草地,並將這片草地作為創作的基礎。透過這個簡單的場景,他表達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與脆弱,並探索生命中的慈愛與憐憫。

姚瑞中與羅禾淋作品。(鄧博仁攝)
姚瑞中與羅禾淋作品。(鄧博仁攝)

姚瑞中的《巨神連線》:放下「我執」,與信仰對話

另一位藝術家姚瑞中則在座談會中討論了《巨神連線》這件作品。他強調現代人應學會放下「我執」,讓生活回歸簡單,感受生命的真諦。姚瑞中指出,台灣的廟宇文化是非常獨特且複雜的,廟宇不僅是宗教場所,還是民眾寄託需求的中心。他認為,廟宇與神像的威嚴背後,隱藏著需求與供應的關係,信仰不僅是精神寄託,也承載著具體的物質與社會需求。姚瑞中的作品《巨神連線》便是對這種廟會文化的探討,旨在表達放下自我執念,與信仰進行更真誠的對話。

藝術家的作品解讀

本次展覽呈現了多位藝術家對信仰的詮釋,涵蓋從神聖象徵到日常信仰實踐的各種面貌。每位藝術家以各自的視角,透過攝影或數位藝術探索信仰在人類文化中的深遠影響。

陳伯義運用黑白影像及時間重疊(重複曝光)技法,捕捉廟會的時間流動感,表現廟宇的穩定與人群活動的變化,讓觀眾思考時間與空間對信仰的影響。(鄧博仁攝)
陳伯義運用黑白影像及時間重疊(重複曝光)技法,捕捉廟會的時間流動感,表現廟宇的穩定與人群活動的變化,讓觀眾思考時間與空間對信仰的影響。(鄧博仁攝)

陳逸宏與陳伯義:微觀視角與時間流動

陳逸宏使用移軸鏡拍攝,將廟會場景縮小為微縮景觀,表現朝聖活動中的渺小與敬畏。這種微觀視角讓人感受到人類在浩瀚宇宙面前的微不足道。而陳伯義則運用黑白影像及時間重疊(重複曝光)技法,捕捉廟會的時間流動感,表現廟宇的穩定與人群活動的變化,讓觀眾思考時間與空間對信仰的影響。

黃柏雯:黃昏的寧靜與神聖

黃柏雯的作品則在攝影中透過冷暖色對比,表現宮廟黃昏時分的靈性與寧靜。他強調攝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並認為在黃昏的藍調時刻,宮廟的寧靜與燈籠的暖光彷彿能帶來心靈的平靜與神明的靈性。

蔡文祥的《回聲之境》系列深入探討信仰在人類文化與心理學中的角色。(鄧博仁攝)
蔡文祥的《回聲之境》系列深入探討信仰在人類文化與心理學中的角色。(鄧博仁攝)

蔡文祥與瓦歷斯·拉拜:信仰與文化的交織

蔡文祥的《回聲之境》系列深入探討信仰在人類文化與心理學中的角色。他通過捕捉光影瞬間與情感表達,呈現現代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瓦歷斯·拉拜(吳鼎武)則以數位影像藝術創作,探討原住民文化。他的《低聲細語的樹生群像》融合賽德克族的樹生神話,並運用投影技術呈現立體效果,將人性、純潔與自然回歸的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黃沛森則以微觀視角呈現動物路殺的悲劇,喚起觀眾對生死及環保問題的反思。(鄧博仁攝)
黃沛森則以微觀視角呈現動物路殺的悲劇,喚起觀眾對生死及環保問題的反思。(鄧博仁攝)

王呈哲與黃沛森:當代文化的紀實與反思

紀實攝影師王呈哲專注於台灣的宗教與文化盛事,他的作品多次在國際大獎中獲獎,本次展覽也呈現了他的三個主題:廟會、廟宇建築及官將首,展示了台灣宗教文化的多樣性。而年輕藝術家黃沛森則以微觀視角呈現動物路殺的悲劇,喚起觀眾對生死及環保問題的反思。

顏鵬峻的作品則融合超現實與哲學思考,探索生死、虛實界限以及人類存在的無常與輪迴。(鄧博仁攝)
顏鵬峻的作品則融合超現實與哲學思考,探索生死、虛實界限以及人類存在的無常與輪迴。(鄧博仁攝)

顏鵬峻與彭一航:哲學與影像的結合

顏鵬峻的作品則融合超現實與哲學思考,探索生死、虛實界限以及人類存在的無常與輪迴。在《After World》系列中,他以荒蕪城市景觀為背景,構建異次元空間,表達人類存在的無常與輪迴迷思。彭一航挑戰紀實攝影的界限,通過長時間曝光與光繪畫創造幻像,將台灣庶民視覺文化中的鬼神信仰呈現出來。

李小鏡的《108眾生像》根據佛教的「六道輪迴」創作108幅面部特寫,並結合鐘聲的回響,將信仰的反思與祝福傳遞給觀眾。(鄧博仁攝)
李小鏡的《108眾生像》根據佛教的「六道輪迴」創作108幅面部特寫,並結合鐘聲的回響,將信仰的反思與祝福傳遞給觀眾。(鄧博仁攝)

李小鏡與羅禾淋:信仰的象徵與虛擬世界

李小鏡的《108眾生像》根據佛教的「六道輪迴」創作108幅面部特寫,並結合鐘聲的回響,將信仰的反思與祝福傳遞給觀眾。羅禾淋則以《數位佛陀》探討虛擬與現實的關係,通過數位技術創作虛擬佛像,向白南準的《電視佛陀》致敬。

文化部所屬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日前揭幕《諸神與眾生》展覽,透過攝影與影像藝術,探索信仰的多元樣貌。集結16位藝術家,展出18組作品,從神聖的象徵意涵到凡俗的信仰實踐,邀請觀眾在光影交錯之間,重新思考信仰的價值。一位民眾坐在展出者陳永賢作品前沈思,陳永賢《彼岸》作品以佛教概念為靈感,象徵眾生對極樂淨土的嚮往。他以河流場景,讓頭顱浮於水面,搭配蓮花與綠葉,展現對解脫的渴望。蓮花象徵淨化與不染塵世,喚起觀者對內心與生命的反思。作品未示起點與終點,只見頭顱隨波逐流,彷彿揭示彼岸並非固定之地,而是源自內在的覺悟。這與佛教「凡所有相皆虛妄」相呼應,傳達生命真諦來自於自我突破與內心平靜。(鄧博仁攝)
文化部所屬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日前揭幕《諸神與眾生》展覽,透過攝影與影像藝術,探索信仰的多元樣貌。集結16位藝術家,展出18組作品,從神聖的象徵意涵到凡俗的信仰實踐,邀請觀眾在光影交錯之間,重新思考信仰的價值。一位民眾坐在展出者陳永賢作品前沈思,陳永賢《彼岸》作品以佛教概念為靈感,象徵眾生對極樂淨土的嚮往。他以河流場景,讓頭顱浮於水面,搭配蓮花與綠葉,展現對解脫的渴望。蓮花象徵淨化與不染塵世,喚起觀者對內心與生命的反思。作品未示起點與終點,只見頭顱隨波逐流,彷彿揭示彼岸並非固定之地,而是源自內在的覺悟。這與佛教「凡所有相皆虛妄」相呼應,傳達生命真諦來自於自我突破與內心平靜。(鄧博仁攝)

陳永賢:對極樂的渴望與內心的平靜

陳永賢的《彼岸》以佛教哲理為靈感,表達了眾生對極樂淨土的渴望。作品中,漂浮的頭顱與自然元素的結合,象徵著對解脫與內心平靜的追求,並呼應佛教教義中「凡所有相皆虛妄」的思想。

結語:信仰的影像之旅

《諸神與眾生》展覽成功呈現了信仰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邀請觀眾從不同視角與情感層面深入理解信仰的價值與意涵。這些作品不僅探索信仰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觀,也開啟了一場關於信仰與自我的對話。此次展覽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更是一場對生命與內心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