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由馬立群創辦的「Photo GO 攝影上桌」活動以來,它已成為台灣年輕攝影創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鄧博仁攝)
自2018年由馬立群創辦的「Photo GO 攝影上桌」活動以來,它已成為台灣年輕攝影創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鄧博仁攝)

自2018年由馬立群創辦的「Photo GO 攝影上桌」活動以來,它已成為台灣年輕攝影創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這項活動為年輕攝影師提供了展示創意與突破界限的機會,並將攝影作品與當地文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馬立群的創辦理念旨在通過創新的展示方式賦予攝影藝術新的生命,並將台灣獨特的視角呈現給更廣泛的觀眾。

發掘創意與文化碰撞

「攝影上桌」的核心理念包括兩大要素。首先,活動通過公開徵件挑選具有創意與實驗精神的作品,鼓勵年輕攝影師挑戰傳統技術與形式的限制,探索攝影藝術的無限可能。其次,活動突破傳統展示框架,創造文化碰撞。與傳統靜態展覽不同,「攝影上桌」採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辦桌」形式,讓觀眾在圓桌互動過程中,更深入地體會攝影作品所傳達的情感與社會意涵。

陳冠霖作品。(一影像提供)
陳冠霖作品。(一影像提供)

《影像宴》:藝術與文化的碰撞

即將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展出的《影像宴》特展,繼承了這一創新精神,展出了由2024年「Photo GO 攝影上桌」評審選出的四位「圓桌策展獎」獲獎者——陳冠霖、楊佳馨、李明憲與王莉婷。這場展覽不僅挑戰了傳統展示形式,還將影像作為溝通媒介,探索視覺與文化之間的深刻聯繫。

作為「攝影上桌」活動的延伸,《影像宴》特展將創新展示形式與充滿實驗性的作品相結合,探索當代攝影的多樣性。此次展覽選出的四位「圓桌策展獎」獲獎者的作品,不僅展示了當代攝影藝術的創新精神,還深化了影像作為文化與視覺溝通工具的角色。

楊佳馨作品 ,劉千鈺攝影。(一影像提供)
楊佳馨作品 ,劉千鈺攝影。(一影像提供)

圓桌設計:打破傳統展示形式

「攝影上桌」最具特色的是其突破傳統攝影展的展示框架。傳統攝影展通常將作品懸掛於牆面,靜態呈現;而《影像宴》則選擇以圓桌為創作場域,並透過多媒材與立體裝置來呈現影像。這樣的展示方式打破了平面界限,增添了層次感與空間感。觀眾不僅能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還能與作品產生互動,進一步進入影像所構建的敘事空間。

這種互動展示方式符合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正如藝術理論家Nicolas Bourriaud所言,當代藝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作品本身,更在於它激發的社會互動與對話。《影像宴》特展的圓桌設計將觀眾納入藝術創作的過程,讓展覽成為一個動態的藝術對話場域。觀眾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樣的互動提升了整體的藝術體驗。

李明憲作品。(一影像提供)
李明憲作品。(一影像提供)

創新與實驗:四位攝影師的作品

四位得獎攝影師的作品在形式與內容上充滿創新與實驗性。儘管具體作品無法逐一描述,但從「攝影上桌」強調創意與實驗精神的背景來看,這些作品無疑突破了傳統攝影的界限。攝影師或許運用了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跨媒材拼貼手法,或將台灣在地的文化與社會議題納入視野,展示了影像作為藝術語言的多樣性。

這些作品在技術上精湛,並在文化與社會層面提供了深刻的反思。無論是陳冠霖、楊佳馨、李明憲還是王莉婷的作品,都具備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與情感共鳴,展示了台灣當代攝影的多樣面貌。陳冠霖以探索台灣在地文化為主,通過影像深刻表達社會與人文脈絡,並運用實驗性手法反思日常生活。楊佳馨則透過影像探討身份認同與情感表達,突破傳統攝影界限。李明憲的作品結合當代議題,運用多媒材呈現現代社會的矛盾與張力。王莉婷的抽象作品則探索人類情感與自然界的關聯,並以視覺方式呈現社會現象與人性。

王莉婷作品。(一影像提供)
王莉婷作品。(一影像提供)

影像作為文化與視覺溝通的媒介

《影像宴》特展強調影像作為文化與視覺溝通的力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像憑藉其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能力,已成為強大的溝通工具。在台灣這樣多元文化交織的社會中,影像不僅能記錄並呈現文化的多樣性,還能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理解。

四位攝影師的作品讓觀眾深入探索台灣社會的不同面向,並激發對文化身份與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正如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所提到,影像的複製與傳播改變了藝術的接受方式,使其進入大眾生活並促使更廣泛的社會對話。《影像宴》特展透過創新展示形式與作品內容,成功實現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

結語:藝術與生活的無縫結合

《影像宴》特展將藝術與日常生活無縫結合,為觀眾提供了一場視覺與文化的盛宴。這場展覽突破了傳統展示形式,並讓攝影藝術成為觀眾深入反思自我經驗和感知的工具。未來,「攝影上桌」將繼續推動台灣年輕攝影創作者的發展,並為台灣藝術界帶來更多創新與啟發。

《影像宴》不僅讓人重新思考攝影藝術的角色,更彰顯了影像在當代社會中的深遠意義,並持續為年輕攝影師提供廣闊的創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