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開口說話和吃東西的人面瘡(左圖);《御纂醫宗金鑑》乳廱圖(右圖)。(圖/故宮)
會開口說話和吃東西的人面瘡(左圖);《御纂醫宗金鑑》乳廱圖(右圖)。(圖/故宮)

故宮近期推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 透過探索古人觀看身體的形式,以及對身體的認識和想像,重新檢視人體在醫療、宗教、文化、法律等不同層面的豐富意涵。展覽尤其呈現古代對病體的詮釋,像是相傳唐代悟達國師曾罹患的人面瘡,類似討論也在日本知名動畫《怪醫黑傑克》有所呈現;還有現代人都有可能罹患的乳廱及皮蛇等病症,古書都有記載。

古代科技與醫學不比現代,因此在診治與記錄的過程,難免帶有想像。本次展覽特別展出,在清乾隆朝時編著的大型醫學叢書《御纂醫宗金鑑》書中,記載形如人臉,且會開口說話和吃東西的人面瘡。

故宮介紹,人面瘡為形狀如人臉的瘡疾,易生於膝蓋、胳膊等四肢關節處。唐代博物學家段成式(803-863)所著之《酉陽雜俎》記載,人面瘡有表情,也有口,能說話和吃東西,什麼藥物都不怕,唯有見到中藥材「貝母」,便會眉頭緊鎖、閉口不吃,人們因而發現治療此病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打開瘡口,將貝母強行灌入,瘡口便能結痂痊癒。

相傳唐代悟達國師(811-883)的左腿膝蓋得過人面瘡,佛家認為這是業力所導致。後來,悟達國師在另一位高僧幫助下,用「三昧法水」洗滌罪業,最終去除人面瘡。

至於人面瘡是否真實存在,目前可知《御纂醫宗金鑑》將此瘡疾收入其中,就連20世紀初台灣早期手抄藥書也有相關文字和圖繪記載,或許是理解人面瘡的重要參考途徑。擔任策展人的故宮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劉世珣表示,人面瘡就是皮膚瘡症,古人容易將疾病與宗教的觀念結合,尤其在佛教信仰更理解為業力的表現。

展覽也呈現現代人會出現的疾病,像是乳廱為中醫說法,病因是熱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西醫所稱的急性乳腺炎;另外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古代則稱為蛇皮,這些症狀均被收錄於《御纂醫宗金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