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前的冬之旅》重寫舒伯特的孤獨與希望。(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末日前的冬之旅》重寫舒伯特的孤獨與希望。(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末日前的冬之旅》劇照。(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末日前的冬之旅》劇照。(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鴻鴻與黑眼睛跨劇團將於4月19、2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呈現《末日前的冬之旅》,一次推出兩個版本的音樂意象劇場,重新詮釋舒伯特名作《冬之旅》。

20日晚場的「絕世復刻經典場」由男中音趙方豪與鋼琴家蘇映竹以德語演繹原版作品,歌詞採用聲樂家金慶雲的中譯本《冬旅》。19、20日午場則推出「末日重生爵士場」,爵士女聲林理惠將演唱謝明諺全新改編、詩人鄭順聰填詞的台語版本。

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鴻鴻表示,此次製作是他40年來的夙願實現。從大學時期初次接觸舒伯特的《冬之旅》至今,這套作品始終是他的「荒島唱片」,百聽不厭。他將此作品轉化為舞台敘事,不僅是對經典的致敬,更希望通過「末日前」的設定,與當代世界建立連結,彼此對照。

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穆勒的《冬之旅》原為24首詩,經舒伯特重新編排與作曲,構成了層次豐富的聲音旅程,講述一位失戀旅人在冬日流浪,向內探視傷痕與存在的故事。多年來,這部作品不僅被無數音樂家重新詮釋,也成為舞蹈與戲劇的靈感來源。

鴻鴻回顧過去製作和導演過的《浮士德的天譴》、《茶花女》、《唐懷瑟》以及原創的《天中殺》等歌劇作品,彷彿都在為《末日前的冬之旅》做準備。他希望將《冬之旅》的幽微詩意以完整的舞台敘事呈現,不僅是對經典的回應,也是一場寓言的建立。

部落客「爵士殺手」指出,《冬之旅》不該只存在於音樂廳的純聽覺體驗中,而應在劇場中讓身體參與、讓影像對話。此次製作設計為音樂意象劇場,結合聲音、空間與影像,透過影像和舞台的更迭,演員的角色扮演以及余彥芳的編舞,將舞台轉化為一個歷經文明洗劫後的空間。

在這個舞台上,詩意、夢境、綠意與殘瓦交錯,觀眾宛如坐在遺跡中,見證一個真實的生命如何在廢墟中存活下來。爵士版《冬之旅》不僅重新詮釋舒伯特的音樂語言,也是台語文學與音樂的跨界實驗。演唱者化身為跨越古今的說書人,帶領觀眾穿梭時代變遷、音樂轉換與情感流動。

此次演出讓初次接觸的觀眾既能欣賞原汁原味的古典版,也能體驗與時代對話的爵士詮釋,讓舒伯特那交織著悲傷與甜蜜的音樂,為當今的混沌世界帶來慰藉與希望之光。村上春樹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中多次提到的《冬之旅》,即使聽不懂德語,那份穿越語言的孤寂與情感仍能深切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