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內頁。(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內頁。(姚瑞中提供)

2025年,《海市蜃樓》第八集出版。 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延續超過十年的藝術行動。自2010年起,藝術家姚瑞中持續帶領臺師大、北藝大與北教大的學生,踏查全台閒置、廢棄與低度使用的公共空間。他們走入荒廢校舍、閒置軍營、蚊子館、廢棄活動中心與文化資產遺址,用攝影、文字記錄下這些無聲的建築遺骸,累積至今已超過800處空間,形構出一套由民間發起的空間治理檔案。

這些影像不是風景攝影的浪漫遐想,也不是單純的建築保存紀錄,而是一場針對公共政策、空間分配與制度失靈的提問:當台灣各地的公共建築被荒廢閒置、無人管理,這些原本應承載教育、社福、文化與社區功能的場域,為什麼會被遺忘?而我們,又為什麼接受這種遺忘?

第八集出版後,姚瑞中再次將書寄送給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皆回信致謝,表達肯定。(姚瑞中提供)
第八集出版後,姚瑞中再次將書寄送給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皆回信致謝,表達肯定。(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內頁。(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內頁。(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內頁。(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內頁。(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立體書封。(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立體書封。(姚瑞中提供)

這些問題在台灣各縣市都看得到具體例子。根據《海市蜃樓》的田野統計,目前全台閒置小學累積數量已超過三百所,學生人數少於一百人的國小超過一千所,未來五年將有更多國小面臨裁併,連帶使得私立高等教育也超過十所陸續退場,少子化無法逆轉已成定局。逾三百所學校建築在學童遷移後被閒置多年,部分雖暫作文創基地、托育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用途,但多數仍未達到法制化與永續治理標準。即便政府多年來喊出「空間活化」與「再利用」,實務上仍受到行政程序、管理歸屬與法規鬆動緩慢等層層阻礙。

姚瑞中與失落社會檔案室的行動並非毫無回應。過去曾有行政高層注意到這些紀錄——例如前行政院長吳敦義,就曾因閱讀《海市蜃樓》而召見姚瑞中與學生,進一步了解其對台灣公有建築管理與制度改革的建議。第八集出版後,姚瑞中再次將書寄送給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皆回信致謝,表達肯定。

多年踏查經驗讓姚瑞中與失落社會檔案室提出一連串具體建議,包括:重構地方政府間的空間治理責任、設立跨部門活化委員會、修法鬆綁公共資產再利用的標準,以及將廢校與文化資產納入國土治理整體規劃等。這些提案源自於基層實務經驗,而非空洞口號,對於當前台灣面對人口下滑、少子化與資源錯配的挑戰尤具意義。

除了制度層面的主張,《海市蜃樓》也揭露了一個文化層次的斷裂:公共空間不再被視為集體資產,而僅剩數字與預算表上的冷冰冰編號。在這樣的結構性遺忘中,藝術成為唯一的見證者與紀錄者。正如姚瑞中常說,「這些被遺忘的空間,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我們選擇如何對待自己的土地,也將決定我們如何走向未來。」

在每一次按下快門、每一冊出版、每一次書寄公署的行動裡,《海市蜃樓》都不只是攝影集,更是對台灣公共治理提出的一次次質問與回應。當政治體系無法或不願處理這些沉痾時,藝術選擇不轉身離去,而是繼續記錄、提問與期待。

這場行動尚未結束,而姚瑞中與失落社會檔案室依然在路上默默紀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