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卵鞘見證鯊魚新生 夜宿海生館「蟹逅」陸蟹護幼

屏東海生館近日迎來生態喜訊,透明卵鞘中的沙勞越頭鯊幼鯊成功孵化。海生館表示,幼鯊目前在後場觀察復育細心呵護中,民眾仍可透過前場鯊魚特別展示缸中,看到沙勞越頭鯊的成魚,待鯊魚寶寶穩定成長後,便有機會在前場與民眾見面。

海生館表示,沙勞越頭鯊是來自西太平洋的底棲性小型貓鯊,罕見的透明卵鞘可以讓民眾近距離觀察胚胎在卵鞘中逐漸成長的過程,驚奇畫面彷彿潛入海底生命的起點。海生館每日還有鯊魚餵食解說,帶領觀眾親眼見證雙髻鯊、大尾虎鮫、污翅白眼鮫等海洋霸主的進食瞬間,由飼育員與專業解說員聯手呈現,深入剖析鯊魚的覓食策略與感官系統。


海生館表示,現在也是陸蟹繁殖降海釋幼的季節,參加夜宿海生館活動,除了可以感受深海的魅力,海生館也結合恆春半島港口社區與佳樂水風景區,推出「蟹逅」活動,由在地解說員帶領民眾走進全台陸蟹種類最多的生態棲地,親眼觀察東方蟹、中華沙蟹、角眼沙蟹、兇狠圓軸蟹等多種陸蟹,幸運的話,還能遇見正前往海岸的抱卵母蟹,見證生命傳承的珍貴瞬間,推出10多年來累計吸引超過5萬人次參加。


海生館指出,每年6月至10月,抱卵的母蟹會在夜間從山林棲地出發,跨越馬路前往海岸釋幼,過程中充滿挑戰與危機,也因此成為護蟹行動的重要時刻,當地社區、墾丁國家公園與公路單位在繁殖季期間實施交通管制、設置「陸蟹出沒」警示牌,並在部分路段設置箱涵讓陸蟹安全通行,降低「路殺」風險,遊客也將在解說導覽中學習減速慢行、照顧腳下生態等保育行動,將感動轉化為實際行動力。
海生館表示,今年暑假,夜宿活動更迎來全新升級行程「後場揭密」,帶領民眾走進平時不對外開放的海洋後場,深入水族實驗中心參訪,包括海龜收容中心、珊瑚復育農場及標本研究室,揭開海生館的科學研究與保育行動的幕後故事,參加者還能透過藍鯨主題彩繪手作,將海洋知識轉化為創意作品,增進與海洋生物及棲地的情感連結與保育認同。今年夏天,無論是透明卵鞘中的深海新生命、星空下的陸蟹護幼之路,還是後場的科學探秘,都將在夜宿海生館一次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