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旭海海邊的《旭寫星語》,可以在漂流木搭建的椅子上觀星看海。(羅琦文攝)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旭海海邊的《旭寫星語》,可以在漂流木搭建的椅子上觀星看海。(羅琦文攝)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邁向第10年,今年首度從牡丹鄉拓展至滿州鄉,從單一鄉鎮邁向落山風風景特定區,今(29)日下午舉辦成果發表會,透過在地居民與他地設計工作者的腦力激盪與共同的環境創作,利用海洋廢棄物及在地素材,為土地與在地議題發聲,表達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且為落山風風景特定區增添新的吸睛點。

川人街工作室執行總監吳儷嬅表示,「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起源於2016年,牡丹鄉公所在原民會支持下,進行原住民智慧產業升級計畫,發展地方生態旅遊。牡丹鄉是好山水的地方,如何讓大家知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非常重要,活動強調運用在地素材、結合在地文化創作,傳達保育概念,也與社區發展協會結合。

吳儷嬅指出,今年度與屏東縣政府合作,首度從牡丹鄉拓展至滿州鄉,串連起太平洋沿岸牡丹鄉旭海村、滿州鄉港仔村與九棚村3個村庄,透過在地居民與他地設計工作者近50名的腦力激盪,共完成牡丹鄉旭海村3組、港仔村1組、九棚村1組合計5件作品。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旭海海邊的《引》,以寄居蟹蟹螯為核心意象,希望讓來到旭海的旅人,一眼就能辨認這裡是寄居蟹群聚的地標。(羅琦文攝)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旭海海邊的《引》,以寄居蟹蟹螯為核心意象,希望讓來到旭海的旅人,一眼就能辨認這裡是寄居蟹群聚的地標。(羅琦文攝)

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在屏東科技大學與川人街工作室的媒合下,持續邀請到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黃世輝教授擔任營長,李宜欣及翁群儀老師擔任副營長,由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陳冠勳系主任領隊、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張錦郎、吳志南老師與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吉田敦等老師共同指導,在8月24日至29日進行6天5夜創作《逐日》、《旭寫星語》、《引》、《漁與琴》與《PANG!》共5件作品。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港仔活動中心的《漁與琴》,發想來自港仔社區漁村常見魚類及落山風地區的民謠、月琴文化為出發點。(羅琦文攝)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港仔活動中心的《漁與琴》,發想來自港仔社區漁村常見魚類及落山風地區的民謠、月琴文化為出發點。(羅琦文攝)

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楊庭綺與楊涵喻表示,作品《漁與琴》發想來自港仔社區的漁村常見魚類如鬼頭刀、飛魚及落山風地區的民謠、月琴文化為出發點,活用與改造活動中心外的閒置舞台。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滿州九棚村口的意象《PANG!》來自於九棚是火箭基地,並以漂流木搭建「棚」字,同時也含有原住民圖騰。(羅琦文攝)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滿州九棚村口的意象《PANG!》來自於九棚是火箭基地,並以漂流木搭建「棚」字,同時也含有原住民圖騰。(羅琦文攝)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陳煒皓則說,九棚的作品《PANG!》,九棚的「九」字利用村里曾經賴以為生的牛隻,設計者將牛角運用其中,呈現牛隻的重要性,漂流木搭則搭成「棚」字,而作品上的火箭不僅代表著附近的發射基地,也象徵著村落的凝聚力,一旁則含有住民圖騰,設在村口成為漢原融合村莊意象。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旭海海邊的《逐日》是一種精神的隱喻,用一艘木舟連結海洋、土地與人,也讓排灣、阿美、平埔與漢人多元族群記憶、自然永續與未來願景同時在旭海部落共存。(羅琦文攝)
「牡丹.落山風.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今年邁入第10年,首度從牡丹鄉跨足到滿州鄉。在旭海海邊的《逐日》是一種精神的隱喻,用一艘木舟連結海洋、土地與人,也讓排灣、阿美、平埔與漢人多元族群記憶、自然永續與未來願景同時在旭海部落共存。(羅琦文攝)

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雷澤表示,作品《逐日》是一種精神的隱喻,用一艘木舟連結海洋、土地與人,也讓排灣、阿美、平埔與漢人多元族群記憶、自然永續與未來願景同時在旭海部落共存。

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洪婷鈺表示,作品《旭寫星語》是將旭海日常觀星生活與文化特色轉化為觀星椅,融合多元族群特色圖騰意象和圓弧形圍繞結構,讓觀星台不只是休息之處,更是理解在地歷史和族群凝聚連結的場域。

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系黃姵棋表示,作品《引》是以寄居蟹蟹螯為核心意象,希望讓來到旭海的旅人,一眼就能辨認這裡是寄居蟹群聚的地標;當人們步入裝置內小路時,彷彿走進寄居蟹身體中,也寓意歸巢與庇護的旅程,當遊客駐足或漫步海邊,能感受到旭海海岸的熱情和寄居蟹的生命力。

屏東縣政府觀光管理科劉玉玲科長表示,設計營強調「人與自然共生」之里山精神,故以「森林是海的戀人,河川則是月老的紅線」為主題,該營隊要求參與人員要運用自然素材,例如林間疏伐的樹枝、海洋廢棄物與漂流木等在地材料進行作品創作,傳達森里海生態系彼此息息相關、共生共存的理念,與落山風風景特定區推動永續觀光的核心價呼應,透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導入專業設計科系學生進入風景區3村庄,大學生與當地居民共創作品,讓部落族人的藝術天分及努力被看見,同時也運用藝術作品展現景區各村的文化及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