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億打造!科博館礦物常設展《大地瑰寶》揭幕



歷時5年籌畫、斥資1億7020萬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7日正式推出全台首座大型礦物常設展《大地瑰寶》。教育部部長鄭英耀親臨開幕表示,這是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完整的礦物展,不僅呈現科博館30餘年珍貴蒐藏,更象徵台灣在科學教育與文化推廣上的重大突破。
《大地瑰寶》展區橫跨三廳,佔地近600坪,以「探索大地寶藏」為核心,展出逾1700件礦物標本。入口處的高大帶狀鐵岩,見證地球從無氧到有氧的環境巨變。展覽規畫八大單元,從「礦物演化」、「礦物無所不在」到「礦物與生活」,完整描繪礦物如何影響地球演化與人類文明。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指出,館藏礦物超過5000件,此次精選展出,兼具科學價值與藝術美感,讓觀眾理解人類與大地資源的緊密連結。策展召集人劉憶諄補充,參觀動線結合礦物演化、物理特性與環境應用,讓觀眾能有系統地探索礦物世界。
展覽亮點豐富多元:「台灣寶藏」單元展出國寶級「北投石」、承載九份淘金史的「自然金」,以及內含蠟光與貓眼兩種型態的珍稀「龍紋閃玉」;「晶體之美」展示重達1700公斤的螢光礦物,在紫外線下綻放絢麗色彩,以及1598公斤的巨大心形紫水晶洞,堪稱世界級珍品。另有高達3公尺、重達5噸的鐘乳石林,重現洞穴景觀;曾在特展中引起轟動的阿波羅11號「月岩」則首度成為常設展品。
鄭英耀強調,科博館自1986年開館以來,近40年來推動全民科學教育,此次展覽獲行政院「國立社教館所環境優化服務躍升計畫」支持,不僅更新展示,也進行空間安全改造。教育部未來將持續支持,包括「生命科學廳再造計畫」,以培養更多具探索精神的新世代。
《大地瑰寶》常設展即日起正式開放,並將於10月起推出定時導覽。科博館誠摯邀請民眾攜家帶眷,一同走進礦物世界,領略大地孕育的壯麗與人類文明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