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mii

中時新聞網

夏末

  • 萬華100碗》夏末特輯4:芋泥、地瓜泥加滿如瀑布 冰雪蔬蔬招牌雙醬冰太瘋狂

    觸食旅

    料舘口街是個老地名,位置靠近萬華的環南路一段,「料」代表木材,因為此處靠近淡水碼頭,在清代這邊是木頭加工與輸出的所在,早期俗諺中說艋舺有「三好」: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這「第二好」說的黃阿祿嫂,正是早期管理料館口街一帶的大人物,是見證艋舺地區發展的女性企業家,黃阿祿嫂當年為維護家族事業與安危,聘僱了18名武功高強的武師,因此也被當時的人稱為「18王爺」,這段聘雇武師維護治安與練武強身的故事,在2000年時被拍成了電視劇,正是首播就創下高達12.08% 收視率、鼎鼎大名的傳奇台劇《飛龍在天》。

  • 萬華100碗》夏末特輯3:隨時會絕版!台北街頭神秘隱藏版純手工刀削冰

    觸食旅

    萬華火車站南邊有一區被在地人稱為堀江町的古地名,源自於日本時代,有條名為赤池的河道流經此處,因而命名為「堀江町」,戰後雖然堀江町不再是官方命名,但居民早已習慣了這個稱呼,加上旁邊的河道雖早已整治為大排水溝,卻是一直到1973年才正式加蓋成為現今的西藏路,所以還能聽到在地人稱呼此區為堀江町,同時本區早期因為南邊靠水道,北邊又有縱貫線鐵道夾著,因此都更進程較慢,如今倒也成為了散步萬華的路徑中,少數還能見到清帝國時代與日本時代紋理、且人們仍舊生活於其中的慢活地區。

  • 萬華100碗》夏末特輯2:楊記玉米冰 受美援影響的歷史冰品

    觸食旅

    西門町是台北歷史發展中非常獨特的一個城鎮,清帝國時期這裡曾是杳無人煙的沼澤地與亂葬岡,直到日治時期當局在治理台北時,因需要打造一個專屬日本人生活的場域,故而特別將此處填平整頓,並且參考日本東京的淺草地區來做規劃,將這裡打造成一個日本味濃厚的娛樂市鎮,形成了多年總是熱鬧並走在流行最前線的西門町,其中,以電影產業發展影響最深,西門町有日本時代誕生、全台灣最早的電影院,以此為始,造就了西區電影產業的盛世,也形塑出西門町最知名的電影街。

  • 萬華100碗》夏末特輯1:貴陽街手工現洗愛玉冰 只賣4個月且喝且珍惜

    觸食旅

    萬華的貴陽街又被稱為台「北第一街」,因為這裡是艋舺地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道,古早時期第一批漢人來此處與平埔族交易,平埔族稱呼他們在淡水河上航行的交易船隻為「 Bangka」,這個發音就這樣保存了下來,成了古地名「艋舺」,又因早期這裡交易的商品為蕃薯,因而被稱「蕃薯市街」,日治時期改「歡慈市街」,直到近代又再次被易名為「貴陽街」,而這裡因為發展得早,周邊都是老房子居多,老店更是俯拾即是,「艋舺三大廟」的艋舺青山宮與艋舺祖師廟,也都在這條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