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刺」是南島語族傳統紋身文化,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今(7)日舉辦「2025拍刺浪潮節」,邀請6國的傳統拍刺紋身師,透過紋身藝術帶領民眾感受南島文化之美。
台中原住民族文化節11月登場,今年以「原聚・山海屯」為主題,首次擴大為3場巡迴活動,11月8日在大雅揭幕、15日梧棲接棒、22日太平壓軸。活動包含傳統祭儀、原民舞蹈與技藝體驗,展現族群文化多樣性。市府原民會指出,全市原住民族人口逾4萬人,盼活動讓族人就近參與,也讓更多市民體驗原民文化魅力。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今(26)日在烏石港舊址舉辦「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兩艘修復完成的宜蘭傳統木船首度重返水域,喚醒200年前「石港春帆」的歷史記憶。代理縣長林茂盛表示,這不僅是文物的再生,更是宜蘭文化記憶的復航,也歡迎民眾到蘭陽博物館與傳統舟船合照,感受昔日河海文化風華。
為減少傳統市場塑膠產品的使用量,宜蘭市公所今天(3日)宣布推出「宜蘭市減碳加碼券」,消費者只要持環保袋、環保杯或環保餐具,在指定時間前往各市場兌換處確認資格,就可領取1張面額100元減碳加碼券,可折抵傳統市場的消費。
在台灣,農曆七月也就是鬼月,自七月一日鬼門開那天起,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關結束,對台灣人來說,是一段充分展現對民俗與信仰敬畏的日子,而在這個月份,民間也有一些相應的祭典活動,例如鬼門開其實是真的會「開門」,早期許多「陰廟」裡設有一道小門,會在鬼門開這天把門打開,讓好兄弟們可以出來走走,接受民眾祭拜,目前位於台北芝山岩的同歸所,仍保留著七月一日打開大墓公墓頂的習俗,而萬華的東三水街市場,則是在鬼門開這天,掛上「陰公普照」紅燈籠,告訴街坊鄰里,農曆七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