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辦2025拍刺浪潮節。(蔡旻妤攝)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辦2025拍刺浪潮節。(蔡旻妤攝)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辦2025拍刺浪潮節。(蔡旻妤攝)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辦2025拍刺浪潮節。(蔡旻妤攝)

「拍刺」是南島語族傳統紋身文化,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今(7)日舉辦「2025拍刺浪潮節」,邀請6國的傳統拍刺紋身師,透過紋身藝術帶領民眾感受南島文化之美。

不同於機械紋身,不插電的「拍刺」透過敲打方式,讓墨水從針進入皮膚,過程耗時費力,卻是南島語族重要的傳統文化。在夏威夷、薩摩亞、大溪地、菲律賓等南洋國家傳承至今,台灣包括排灣、泰雅、賽德克、卑南、魯凱、賽夏、太魯閣等原住民族,也都曾盛行紋身傳統。

拍刺浪潮節今年邁入第二屆,規模較去年更為擴大,邀請排灣族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及來自夏威夷、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砂拉越與菲律賓等地的紋身師共聚一堂,透過拍刺體驗工作坊展現傳統與當代拍刺文化的再生,深化民眾對南島紋身文化的理解。

史前館長蔡政良表示,去年首屆活動已奠下基礎,今年國際間已有迴響,不僅吸引日本與法國學者特地前來,甚至有來自夏威夷的志工自費飛來參與,顯示台灣的拍刺浪潮節已在國際南島文化圈建立能見度。

蔡政良指出,台灣原住民族傳統拍刺文化中斷多年,如今能在博物館再次被看見,象徵著文化傳承與自我認同的復甦。「我們邀請當初教導台灣紋身師重新學習拍刺技藝的國家代表回來,這不只是感謝,更是讓世界看到拍刺文化的靈性與尊嚴」他強調,拍刺並非罪犯或邪惡的象徵,而是南島語族中與信仰、倫理、人際連結密切相關的文化記號。

今年拍刺浪潮節特別與阿米斯音樂節合作,讓在地原住民青年主辦的音樂節與博物館活動相互呼應,「我們希望兩個不同形式的文化行動能相得益彰,共同呈現台東作為南島文化重鎮的力量」

除拍刺師駐館體驗與展演外,活動也邀請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資深策展人Sean Mallon、關島博物館策展人Michael Bevacqua、夏威夷畢夏普博物館文化顧問Marques Marzan,以及砂拉越文化研究學者Elena Chai進行世界南島文化系列講座,會後並與史前館交流國際策展合作,強化台灣作為南島文化樞紐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