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館見證台南第四個百年 國科會邀民眾「作伙了解台南」

國立台灣文學館不僅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該建築更是承載豐富歷史的國定古蹟,館舍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台南廳舍,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洗禮,借助「古蹟修復再利用」技術方能保存至今,2003年融合古蹟建築與現代設計的台文館正式開館,本次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線上導覽活動,特別邀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前台文館長蘇碩斌,帶領民眾探討台南第四個百年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及台文館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國科會說明,自1642年荷蘭人登陸安平,台南歷經四百年的歷史洗禮,孕育出獨特的文化、糖業、飲食及多元族群風貌,1916年,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在台文館現址興建台南廳舍,後改制為台南州廳,隨著時代更迭,建築也歷經多次變革。
蘇碩斌認為,若與台南舉辦的「台南400」及「府城300」活動攀些因緣,台文館整棟建築物其實就是第四個百年的重要里程碑,見證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及台南市中心的變遷,近年台文館致力於創新與記錄,如2024年出版的《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透過精美圖文,細膩描繪百年來台文館建築空間中發生的人物故事,尋找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於台文館的獨特記憶。
蘇碩斌介紹,此書也與2023年推出的古蹟智慧導覽APP《親愛的州廳1916》相關,當時台文館與科技公司「愛迪斯」攜手合作,結合訪談資料、3D建模及AR擴增實境技術,讓更多人透過科技看見台文館這座百年古蹟的風華與風霜,無論是新書出版還是導覽APP,都凸顯台文館對在地人文歷史的重視與結合。
國科會表示,蘇碩斌的研究專長為文學理論、文化研究、都市文化史、文學社會學及創造性非虛構寫作,曾任國科會人文處處長、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等要職,在他主持的研究計畫中,「文學何以博物館:歷史與理論意義的探討取徑」計畫即以台文館為研究基礎,探討文學如何透過「視覺物件」進行典藏與展示。
該計畫源於蘇碩斌擔任台文館館長期間的困惑,其於卸任後持續尋找答案,並以38個文學博物館為分析對象,透過歷史比對發現1990年後興起一股文學博物館潮流,台文館也正是這波「新博物館運動」的一環。
「台南第四個一百年:國立台灣文學館何以立在府城中心」YouTube影片首播時間為5月23日下午2點,由台文館館長陳瑩芳主持。本次除介紹台文館的歷史文化,也將針對館內的建築設計進行導覽,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透過線上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