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台灣過去富貴人家的神秘面紗 全台精選15大名園古厝美如畫

俗話說好與不好是比較來的,尤其人的一生活得如何,絕對沒有標準答案,對多數平凡百姓來說,「歲月靜好」、「平淡有真味」已能說是活出人生美好的樣態,但人性總是對自己所沒有的充滿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坐擁潑天富貴的大戶人家,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樣的疑問,歷史往往能給出答案,以下精選全台15大名園古厝,不妨趁空閒時前去探索一番,看看台灣早期的富貴人家,都是如何生活的。

北台灣名園古厝

林安泰古厝/台北市中山區
坐落於中山區濱江公園的林安泰古厝,乃乾隆年間由泉州商人林欽明興建,早年林家經商來往於中國大陸泉州及周邊地區,進口稻米、茶葉、糖等日用品,同時將台灣的木材、樟腦及茶葉出口,於清代的經濟重鎮崛起致富,成為富貴之家,其宅邸最初建於大安區,全以接榫、楔子等工藝建造,有著凹巢三川門、燕尾式屋脊和透雕窗等,象徵家族的興盛與子嗣綿延,正廳地磚以菱形鋪成人字形,神龕已經精美的雕刻,雕下古典故事與「福祿壽全」圖騰為裝飾,是明清時期標準的閩南風格四合院,建築細節彰顯了其家族的富裕。

原本位於大安區的林安泰古厝,因敦化南路拓寬,於1978年被迫拆遷,經歷相當的波折才終於重建於現址,並化身歷史建築和民俗文物館,林安泰古厝拆遷一案,促成《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制定,對台灣古蹟保護意識的提升有著決定的意義,也見證了林家的繁盛歷史與台北城的發展,對台灣文化與經濟發展歷史有著重要意義。

蘆洲李宅/新北市蘆洲區
位於新北市的蘆洲李宅,又名李氏古宅或李祖厝,於清光緒年間由李家二世祖李清水所創建,採磚造石構,未使用木柱,多年來多次修復、擴建,成了當今有著7廳56房、120門的宏大三合院院落,簡樸而不失壯闊,是台灣早期富庶家族典型的大宅院款式,且李氏古宅外圍環植了樹林,同時設有蓮花池,因此兼具防禦功能近代被選定為國定古蹟,是全台第一個列為古蹟的民宅之一。
李家原籍福建泉州,其家族因重視教育,子弟們表現不俗而起家致富,第三代李樹華曾任儒學正堂,除了提倡教育外還兼商業經營,家族因此聲名遠播,另外,抗日將領李友邦是為蘆洲李家後裔,其夫人則是推動宅第列為古蹟保存的重要推手,李宅展現傳統建築之美並傳承傳統文化精神,同時作為台灣早期移民的重要歷史紀錄,是兼具文化學習和觀光的勝地。

板橋林家花園 (林本源園邸)/新北市板橋區
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林家花園(林本源園邸),乃林本源家族為北上發展於1847年所構築,經林國華與林國芳兄弟擴建而成,是台灣少數保存完整的傳統園林建築。其園邸占地約6054坪,分為「園」與「邸」兩部分,板橋林家花園參考了江南庭園設計,於園內構築了古書屋、來青閣、定靜堂等多座精緻建築,同時還有假山池水、 亭台樓閣,盡展曲徑通幽之美,而三落大厝供家族成員們居住,有著獨特的燕尾屋脊與精緻的紅磚窗飾,不但是完美的居住空間,也具防禦作用。
林本源家族創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做著運米與鹽務生意發家致富,努力了三代即成台灣鉅富,該園邸便見證了林家的輝煌,並承載了台灣歷史與建築工藝,因而入選為國定古蹟,交由新北市文化局維護,成了文化學習與觀光的熱門必訪之地。

李騰芳古宅/桃園市大溪區
位於桃園大溪的李騰芳古宅,建於清同治年間(1860年),又稱李金興古宅、李舉人古厝,是桃園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傳統大宅院之一,「騰芳」二字為李家祖先考中舉人時,獲皇帝御賜的官章,象徵家族顯赫與榮耀。

李騰芳古宅格局採兩堂四護龍,融合三合院與四合院形式,屋脊為象徵功名的燕尾造型,從中軸線延伸出的左尊右卑、內高外低設計,富含層次的空間中細節滿滿,充分展現顯現儒家禮序與對文化的講究,而屋內從木雕、磚雕到門窗裝飾等,都非常精緻,展現李家當年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如今,李騰芳古厝被選為國定古蹟,於假日時有志工導覽,一天兩場,帶領遊客穿越百年風華,細品李騰芳古宅的家族歷史與宅邸巧思。

姜阿新洋樓/新竹縣北埔鄉
位於新竹北埔的姜阿新洋樓,是台劇《茶金》的拍攝地,於1946年由茶商姜阿新興建的「仿巴洛克式」建築,用途為接待外國茶商,當年姜阿新經營林業與茶葉貿易,成功地將北埔紅茶外銷至香港、日本,打響知名度,無奈事業擴張過度,最終不敵時代變遷,洋樓一度遭查封,但不可否認,姜阿新洋樓見證了台灣茶業輝煌的「茶金時代」,被選入國定古蹟。
姜阿新洋樓外觀以北投唭哩岸石與洗石子技法打造,內部大量使用烏心石與檜木,裝飾設計走中心融合路線,呈現精緻雄偉氣勢,公視影集《茶金》取景於此,真實還原當年台灣茶葉的輝煌時代,如今姜阿新洋樓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管理,僅需100元門票即可入內參觀遊覽,充分認識北埔的茶業故事並體驗古蹟之美,靜靜品味這段歷史的韻味與魅力。

中台灣名園古厝

霧峰林家花園/台中市霧峰區
位於台中霧峰區的霧峰林家花園是為「台灣四大名園」之一,擁有者是以軍功發霧峰林氏家族,因平定太平天國與戴潮春之亂有功,獲封官職及樟腦專賣權,自此開啟累積財富之路,自清代起便是中部顯赫的豪門之家。

林家花園為林文欽感念母親羅太夫人而於19世紀開始興建宅園,以五桂樓為核心建築,融合巴洛克式紅磚圓拱與硬山頂木構,展現中西合璧的美感,在往後的時代,林家花園曾做為台灣文化教育及政治運動的重要場所,一度因歲月及921震災而耗損,所幸修復後再現風華,如今霧峰林家花園成為「林獻堂博物館」,展示家族文物,讓人一窺台灣百年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傳承。

筱雲山莊/台中市神岡區
位於台中東勢的筱雲山莊,為清末富商呂炳南所建,是台灣罕見的閩南式宅邸古蹟,呂氏家族過往經營樟腦與米穀貿易有成,清代的台灣以樟腦出口為主要貿易出口商品,掌握了加工與運輸技術的呂家因此致富。
筱雲山莊整體布局工整,融合客家與閩南建築風格,屋內以木石精雕細琢建構,完美展現主人家的財勢與品味,過去筱雲山莊為當代文人雅士提供聚會平台,是地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因此這座山莊不僅見證了呂氏一門發家致富的過程,也見證了清末台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因此被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保存。

益源古厝/彰化縣秀水鄉
位於彰化縣秀水鄉馬興村的益源古厝,又名馬興陳宅,是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陳武家族所興建,為目前彰化最大的古宅邸。陳武是為廈門商人,為經商移民來台,憑藉檳榔、藥材及放貸業而發家致富,陳家後代於咸豐年間逐漸累積功名,出了舉人、文武秀才等能人,陳家因此自商戶成了書香門第。
益源古厝占地約3千坪,為三進六護龍形式的南方三合院布局,有多達90幾個房間,建築採用紅磚、慈窗與灰石構築,宅第各廳立中柱,護龍內部空間相連,形成各院落既保有隱私,但又展現便於走動重視人際關係和諧的家族觀念,而古厝外埕至今仍保留了咸豐年間的石砌旗杆座,正廳外懸「文魁」匾額,顯示至今陳家以家族功名顯赫為榮,益源古厝多年來悉心照護保存,是見證清代顯赫門第生活的珍貴歷史文化古蹟。

成美文化園/彰化縣永靖鄉
彰化永靖的成美文化園,如今以其如詩如畫美景聞名,事實上其背後的歷史意義亦相當珍貴,其前身為魏家建於1885年的百年祖厝「成美公堂」,園區融合清代、日治與民國的建築美學,傳統三合院形式搭配了精緻木作、紅磚青瓦,體現當代濃厚的人文底蘊,園內有著小橋流水、松柏植栽等植人工藝與精緻園藝,其日式造景的「和園」更有「台版兼六園」美譽。
成美文化園因其豐富園藝植栽,故一年四季皆美,春日的花旗木、夏季的百日紅、秋冬的金黃落羽松隨陽光閃耀,無論何時到訪都能拍到美如畫的照片,如今假日還安排了定時導覽,還有彩虹紙傘街道、禪意小徑等拍照打卡熱點,一張門票就能盡享歷史與大自然的洗禮。

南台灣名園古厝

蕭家古厝/屏東縣佳冬鄉
位於屏東佳冬的蕭家古厝,台灣難得保存完好的傳統客家圍籠屋,該厝始建於清咸逢年間,第19代家族代表蕭達梅經營釀酒、染布與米糧生意致富並成了地方名門,遂仿效廣東梅縣的建築風格設計興建,之後多代對祖厝進行擴建,才形成了如今的五進大院形式,宅邸僅顯家族富足及其地方影響力。
蕭家古厝的五進布局以雙「回」字型結構呈現,蘊含風水考量與倫理秩序,建材多由廣東運來,再請唐山師傅施以雕樑畫棟工藝,並結合本地的貝殼砂牆技術,屋內還有八卦門、甕窗及精美木雕等,相當具有客家文化美學特色,此外,蕭家古厝的步月樓更見整了抗日歷史,當年作為六堆客家人據點,建築上還留有彈孔,蕭家古厝見證了家族與時代的歷史更迭,因此獲選為屏東縣三級古蹟,如今對外開放,成為了文化教育基地,是珍貴的歷史建築遺產。

黃家古厝/台南市後壁區
位於台南市後壁區的黃家古厝,是台灣少數完整保存的傳統大宅之一,該厝建於1926年,為日治時期的閩南式四合院,黃合興父子經營「黃振興合資會社」,憑藉不動產、金錢借貸與米糖貿易迅速致富,於是興建黃宅,黃家過去作為當地重要的商業與社會領袖,黃宅也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修復後成為地方文化與藝術活動的中心,每年舉行音樂會,傳承客家文化和地方特色。
黃家古厝融合閩南、日式和西方元素,前落、大廳以及左右伸手與後落的格局對稱,中庭有著美麗的半月池及廊道,宅內以木雕、楹聯及繡花磁磚裝飾之,外部則有精緻的木雕、彩磚與剪黏妝點,宅院處處體現黃家對傳統文化的尊崇,保留至今的古厝更肩負承載豐富文化的重要意義。

吳園藝文中心/台南市中西區
位於台南市中心的吳園藝文中心,是為清道光年間士紳吳尚新所建,原名「紫春園」,該園仿杭州飛來峰景緻設置了假山池水、亭台樓閣,歷經日治時期後轉型為「台南公會堂」,是為台南首座具公共集會功能的現代建築,戰後更名為中山堂,並曾作為省立社教館使用,一路走來見證台南近代歷史發展,被譽為「台灣四大名園」之一。
被完好保存至今的吳園,除了是重要的歷史建築外,也是當地藝文交流的重要場域,經常舉辦書法展、音樂演出、文創市集等活動,吸引不少遊客與藝術創作者前來,感受濃郁的歷史感與文化氣息。

鹽水八角樓/台南市鹽水區
台南鹽水地區的八角樓,是當地葉家糖商致富後,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所興建的木造大宅,整棟建築由唐山師傅設計與興建,特地從中國大陸運來福州杉與磚石材料,足見葉家當年的財力與品味,而月津港作為南台灣重要港口,八角樓因此廣為人知,成為鹽水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宅邸之一。
八角樓擁有獨特的建築結構,融合閩式與南洋風格,屋頂為八角造型,內部格局嚴謹,古樸中不失大氣,庭院中的古井曾提供附近居民共用,足見葉家與當地鄰里間的好情誼。八角樓在乙未戰爭期間,日軍的伏見宮貞愛親王當年將此處作為指揮所,因此院內至今仍可見紀念石碑,如今八角樓僅開放1樓供遊客參觀,傍晚點燈時,展顯另一種復古風情,成了許多攝影愛好者與在地居民口中的「鹽水秘境」。

東台灣名園古厝

邱家古厝/花蓮縣富里鄉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的邱家古厝,是建於1928年的唐山式建築,當年原籍屏東的邱安德先生,因躲避戰亂於清末遷居至此地,之後經營「養元中藥房」致富並任當地保正,遂聘請邱安德設計並由中國大陸匠師建造,才有了邱家古厝,如今成為花東縱谷最具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築之一。
邱家古厝整體格局為經典客家夥房型式,結合木雕藝術和傳統風水布局,建材亦相當講究,屋柱使用牛樟木,屋頂及牆面多用檜木,外牆裝飾以紅、藍為主,搭配精緻的雕花斗拱與竹節石雕,彩繪作品則出自邱鎮邦之手,處處反映邱家當年的社會地位與家族文化。2009年,邱家古厝作為見證台灣早期富裕家庭與當地歷史的重要遺跡,被指定為花蓮縣古蹟。

離島名園古厝

澎湖二崁陳宅/澎湖縣西嶼鄉
位於澎湖二崁村的二崁陳宅,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澎湖做為鹽業重鎮,陳家的鹽田生產鹽分,一方面與沿海漁民及商戶做生意,之後進一步拓展到海上貿易,將鹽和漁產品運送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地,因而積累大量財富,遂於澎湖建造了陳宅,是台灣早期有錢人家的典型宅第,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珍貴的古蹟。
二崁陳宅建築風格融合了閩南式傳統與創新設計,屋脊處有精緻的獸面、雙龍戲珠設計,並有精美木雕與石雕裝飾,宅內還有許多典雅的布局及明清特色裝潢,將當時商戶家族的榮華富貴與地位完美呈現,二崁陳宅不僅讓人了解台灣早期富裕家庭的生活樣貌,也見證了澎湖經濟發展歷史,因此被選為古蹟,是歷史愛好者與遊客心目中的澎湖必訪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