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底正式啟動「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的原台北機廠,歷經9年的古蹟修復再利用各項軟硬體整備後,即將於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圖/文化部)
2015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底正式啟動「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的原台北機廠,歷經9年的古蹟修復再利用各項軟硬體整備後,即將於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圖/文化部)

2015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底正式啟動「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的原台北機廠,歷經9年的古蹟修復再利用各項軟硬體整備後,即將於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文化部長李遠特別提前開箱並提到,由文化部主責鐵博的籌設,代表台北機廠不僅保存修復鐵道的重要歷史,也是修復台灣珍貴文化資產,並且保存全體國民記憶的重要場域,期許鐵博在開館前完備各項準備工作,將努力的成果具體呈現於國人及世界眼前。

文化部表示,原稱台北鐵道工場的台北機廠,於1930年規畫自北門遷移松山、1935年正式完工啟用,一直肩負著台灣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重責,2012年台北機廠遷移至富岡車輛基地後,在許多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民意代表及公民奔走、努力下,近17公頃的台北機廠於2015年獲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12月行政院核定「台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2019年修復工程開工、「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揭牌,宣告正式展開「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工作。

文化部指出,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規畫〈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以及〈文化中的台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台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3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為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

文化部補充,貫穿園區南北長達335公尺的南北通道,也將併隨第一階段開館開放行人通行,提供串聯市民大道與基隆路的步道機能,期盼加強周邊生活機能連結,也讓觀眾可以貼近觀賞園區的古蹟建築群,沿途眺望不同造型的工廠屋頂天際線變化。

文化部表示,南來北往的鐵道及火車記載著許多人的記憶,更成為許多創作中的重要場景,包含「台灣電影新浪潮」時代開始大量以鐵道為場景的電影,特別展出的作家手稿及朗讀影音也帶出一段驚喜的故事。

李遠提到,於台北市最精華區域近17公頃土地能獲得全區保留,且交由文化部執行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展現的是國家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決心,且文化部及鐵博籌備處歷經多年研究、文資修復等過程,修復的不僅是古蹟本體、火車、維修機具等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保存修復屬於全體台灣人民的文化、歷史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