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夏至推「宮樂響起」特展 重現千年宮廷樂舞文化

夏至到來,《周禮.春官》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代表夏至要祈神祭鬼,消除疫病和災荒。今(21)日進入夏至時節,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推出「宮樂響起:文獻中的宮廷音樂」特展,呈現自周朝延續至清代的宮廷祭祀、宴饗、慶功等典雅樂章,引領觀眾探索周公「制禮作樂」以來,傳承千年的禮樂文化。
本展以「宮廷大樂團」、「載歌載舞」、「四方樂聚」、「絃外餘音」4大單元,揭示清宮音樂活動的歷史風貌,並展現清代對中外音樂的整理與融合。從西周雅樂、漢唐樂府到宋元明清的樂舞發展,尤其清代在滿族文化影響下,形成一套規模嚴整、風格多元的宮廷音樂體系。
「宮廷大樂團」單元聚焦清宮最高規格的「中和韶樂」,此源自《周禮》的雅樂常見於宮廷祭祀、朝會與宴饗,包含編鐘、編磬、搏拊、建鼓、篪、排簫、琴瑟等十餘種樂器共同演奏。展中呈現文化部於5月列為重要古物的《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文廟樂器圖說〉與《皇朝禮器圖式》中的82幅樂器圖像,詳載尺寸、質地及使用情境。

「載歌載舞」單元則介紹祭孔時使用的「佾舞」,與具滿洲風格的「慶隆舞」、「世德舞」、「德勝舞」等清朝樂舞,《欽定大清會典圖》中即繪有武舞與文舞交替演出的生動畫面,展現祭祀與宴饗中樂舞的儀式感與喜慶氛圍。

「四方樂聚」單元展示「四裔樂」,即來自東北、蒙古、西域、南方等地少數民族與藩屬的音樂,如蒙古胡笳、六弦箏、朝鮮俳樂、廓爾喀及安南樂等,體現清宮對異域音樂的兼容並蓄。展品〈笳吹樂章滿洲蒙古漢文合譜〉,為滿、蒙、漢三族合譜,展現民族音樂的融合與傳承。
最後「絃外餘音」單元回顧清宮音樂的文獻基礎,包含康熙帝親撰的《御製律呂正義》及其續編,是首部正式刊行的漢文西洋樂理著作;皇家編纂的《欽定詩經樂譜全書》與《欽定樂律正俗》亦為中國音樂文獻之重要成果。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葉淑慧指出,清宮音樂深植於禮制與信仰脈絡,並非虛構,而有據可循。此次展覽以文獻為基礎,呈現清代宮廷音樂的多元文化融合與歷史意義,讓觀眾感受宮樂喤喤之聲猶在,回望禮樂千年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