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布到南島時尚 十三行博物館特展 探索織布千年文化脈絡


從敲打樹皮到巧手編織,服飾不只是遮體禦寒,更是文化與信仰的延伸。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推出「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今(12)日起在第2特展廳登場,透過南島語族珍貴的服飾遺產與當代創作,帶領觀眾穿越古今、縱橫島嶼,細細感受千年來人與自然交織出的時尚之道。
十三行博物館指出,本次特展以「敲.樹皮的綿延」、「編.絲線的交織」、「傳.衣藝的新生」為主軸,從史前時代的樹皮布技藝,延伸至現代南島民族服飾與女性工藝師的創新作品。展覽精選來自台灣原住民族——泰雅、布農、阿美、撒奇萊雅、噶瑪蘭等族群的織品,以及菲律賓、帛琉、馬來西亞、印尼與斐濟等地區的傳統服飾,完整呈現南島文化圈的服飾演變與文化連結。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首次公開展出距今約4,500年的「水碓尾遺址有槽石棒」,為史前台灣已有樹皮布文化提供實證;另有下罟坑、大坌坑等遺址出土的陶製紡輪,訴說古人編織技術的發展歷程。
除展品豐富外,展覽也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從展場設計選用LED節能燈具、環保再生材料,到文宣回收站設置,都體現文化與永續並進的理念。透過當代女性工藝師的作品,更彰顯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與延續。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南島語族的製衣智慧源於自然、忠於自然,展現人與環境共生的生活哲學。透過「島嶼織縷」特展,期盼觀眾能從一針一線中讀懂文化的厚度,也一同思考時尚與永續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