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口湖牽水狀」2日進入重頭戲「排狀」儀式,民眾把上千支水狀排列在蚶寮萬善祠廣場,場面壯觀。(張朝欣攝)
「雲林縣口湖牽水狀」2日進入重頭戲「排狀」儀式,民眾把上千支水狀排列在蚶寮萬善祠廣場,場面壯觀。(張朝欣攝)

國家重要民俗「雲林縣口湖牽水狀」系列活動2日進入重頭戲「排狀」儀式,民眾把上千支水狀排列在蚶寮萬善祠廣場與金湖萬善爺廟附近道路旁,場面壯觀,接著進行起狀、牽狀、倒狀、謝壇、燒狀等科儀。縣府表示未來將繼續傳承這項充滿人文意涵及環境意識的民俗活動,讓在地歷史文化生生不息。

「口湖牽水狀」民俗祭典,源於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忽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奪走口湖、四湖沿海地區數千人性命,此後民眾每年農曆6月7及8日於口湖鄉、四湖鄉舉行盛大祭典,緬懷水災罹難先民,2010年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

牽水狀祭典最後1天,蚶寮萬善祠舉行「牽水狀追思會」,透過向萬善同歸神位上香獻花,表達對先祖的追思,並藉由追思會撫慰後人對先人遭受苦難的不捨情緒,展現悲憫祈福的人文精神。

「雲林縣口湖牽水狀」2日進入重頭戲「排狀」儀式,民眾把上千支水狀排列在蚶寮萬善祠廣場,場面壯觀。(張朝欣攝)
「雲林縣口湖牽水狀」2日進入重頭戲「排狀」儀式,民眾把上千支水狀排列在蚶寮萬善祠廣場,場面壯觀。(張朝欣攝)

金湖萬善爺廟則舉辦「披紅及書寫大水狀儀式」,廟方說,牽水狀祭典被稱為「黑色祭典」,而非嘉年華或廟會,其核心是道教拔度亡靈脫離苦海的宗教儀式,充滿生命教育意義。

副縣長謝淑亞表示,蚶寮萬善祠今年向文資局及縣府申請補助經費,執行「口湖牽水狀文化傳承培訓計畫」,辦理9場次志工培訓課程,帶領志工了解牽水狀的緣由並實際參與祭典儀式。此外,也與崇文國小、文光國小、下崙國小、頂湖國小、台興國小合作辦理水狀工藝傳習課程。

牽水狀主辦單位指出,今年金湖萬善爺廟共準備3600支水狀,蚶寮萬善祠有1000支,排狀時上千水狀集中在一起,場面非常壯觀,希望透過水狀工藝傳習課程,讓下一代更了解家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