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路餐廳獨具特色的注音符號招牌,蘊藏了創辦人廖水來先生的創業初心與台灣語言文化變化的軌跡。(李東明 攝)
波麗路餐廳獨具特色的注音符號招牌,蘊藏了創辦人廖水來先生的創業初心與台灣語言文化變化的軌跡。(李東明 攝)

波麗路餐廳的招牌,不僅僅是店家的門面標示,更是一段融合歷史、語言與文化的傳奇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面寫著「ㄇㄛㄌㄟㄌㄡ」的招牌。這應該是全臺灣唯一使用注音符號作為正式店名標示的商業招牌,其由來不僅獨特,更蘊含了創辦人廖水來先生創業初期的心路歷程與台灣語言文化轉換的縮影。

注音符號ㄇㄛㄌㄟㄌㄡ招牌。(李東明 攝)
注音符號ㄇㄛㄌㄟㄌㄡ招牌。(李東明 攝)

廖水來先生日治時期出生長大,受日本教育,也到日本學習廚藝。在創業初期,招牌上的店名是以日文片假名書寫:「ボレロ」,即「BOLERO」的音譯。這個命名在當時的語言環境下十分自然。然而,隨著臺灣光復、國語政策推行,所有店家被要求將招牌改為中文,波麗路也面臨命名轉換的問題。廖水來先生為此苦思中文店名的寫法,但由於自身不熟悉國語書寫,便請教旁人如何將「ボレロ」轉寫為中文。

初代注音符號ㄇㄛㄌㄟㄌㄡ招牌。(李東明 攝)
初代注音符號ㄇㄛㄌㄟㄌㄡ招牌。(李東明 攝)

當時大家對於中文也不甚理解,認為「注音符號」就是中文的「片假名」。於是,原本應該轉為中文漢字的店名,竟然變成了「ㄇㄛㄌㄟㄌㄡ」,並製成直式的注音符號招牌高掛店門口。這一錯就錯得獨具風格,也無意中創造了台灣獨一無二的語言現象。也可以說廖水來先生對於「BOLERO」這個發音情有獨鍾,或許藤子不二雄老師當年希望將哆啦A夢譯本統一為日文發音稱呼小叮噹,也一樣的道理。

注音符號ㄇㄛㄌㄟㄌㄡ招牌黑白老照片。(李東明 攝)
注音符號ㄇㄛㄌㄟㄌㄡ招牌黑白老照片。(李東明 攝)

從日文發音角度來看,這樣的誤會也有其語音基礎。日文中的「ボ」(bo)是濁音,發音時嘴唇微閉,有點介於bo與mo之間的聲音。再加上台語發音習慣的影響,將「ボレロ」聽成「ㄇㄛㄌㄟㄌㄡ」在當時的語言環境中並非不可理解。這也顯示出在語言轉換與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錯置反而成就了意想不到的文化符號。

橫式招牌一直都是以BOLERO作為主要LOGO。(李東明 攝)
橫式招牌一直都是以BOLERO作為主要LOGO。(李東明 攝)

招牌的外型,也呼應了創辦人對細節的講究。當年製作的直式注音招牌像一支筆,簡潔而具象徵意義,成為波麗路的經典視覺標誌。即便今日因應建築法規限制,招牌尺寸縮小,其形體仍保留筆直的特色,延續那段語言錯置卻意外成就的傳奇。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李東明。(李東明提供)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李東明。(李東明提供)

作者介紹/李東明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著有「街屋視野」、「百年街屋」、「百年波麗路」,持續致力於家鄉守護工作。家族世居艋舺西昌街,為渡海來台第十代。父親李正義與波麗路廖賜麟董事長為莫逆,廖董也將其視如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