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原音聚會所音樂交流 馬蘭部落跨世代應援文化引共鳴

台東市馬蘭部落孕育無數台灣體育人才,並以歌聲與集體記憶支持體育人的成長,台東縣政府舉辦「原音聚會所:共鳴之地」特展,壓軸的音樂交流會中,邀請杵音文化藝術團率領馬蘭部落青年,呈現跨世代的應援文化。


從1931年嘉農棒球隊中馬蘭選手登上甲子園舞台,到「亞洲鐵人」楊傳廣讓台東躍上國際,馬蘭部落在台灣體育發展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嘉農球員郭光也之子郭子雄指出,當年到嘉農打棒球的球員,回來之後籌組馬蘭棒球隊,隊中的小球員長大後,到了各國中小當教練,使台東一度有133所棒球學校,是全台最多球隊的縣市,也讓台東被稱作「台灣棒球的搖籃」。


血脈賁張的運動賽事,少不了場邊鼓動人心的應援樂聲。馬蘭部落傳唱的歌謠始終支持著數代的體育人,猶如1996郭英男讓馬蘭阿美族複音歌謠響徹奧運殿堂。
杵音文化藝術團長高淑娟表示,郭英男前輩站上奧運舞台,引起台灣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而當年馬蘭棒球隊總教練郭光也則會在球賽開賽前,召集部落族人吟唱傳統複音歌謠,將棒球、音樂及文化融合在一起,「前人揮汗如雨的引路,我們後人當思如何延續這樣的精神」
「2025原音聚會所:共鳴之地」特展回顧台東原住民族在體育史上的輝煌足跡,並呈現聲音如何在場邊轉化應援能量,凝聚族人、觀眾與土地的情感,壓軸的音樂交流會中,更邀請杵音文化藝術團率領馬蘭部落青年,呈現跨世代的應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