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七崁武術老師傅們與年輕師傅們共聚一堂,傳習武館陣頭的行進與程序,並拍攝成紀錄片。(周麗蘭攝)
西螺七崁武術老師傅們與年輕師傅們共聚一堂,傳習武館陣頭的行進與程序,並拍攝成紀錄片。(周麗蘭攝)

武館師傅們接力舞著青頭火焰獅,淨身、繞龍柱、探石獅、讀門聯,光是進廟門的儀式就耗時半小時——這是七崁武術流傳百年的古禮,如今重現。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號召武館師傅,依循古法遶境並拍攝成紀錄片,完整保存這段文化記憶。神奇的是,西螺福心宮正駕「太平媽祖」也罕見以聖筊應允,配合紀錄片拍攝,登駕在村莊遶境。

分布於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的西螺七崁武術武館師傅,以往在神明遶境時會組成陣頭隨行,以武藝助陣,然而隨著武館師傅陸續凋零,許多典故與細節已鮮有人知。

本次典藏活動是以「地方信仰與陣頭文化」為主題,西螺埔心福心宮太平媽出巡遶境,武館陣頭護駕,在程氏家廟擺陣,由埔心振興社師傅程文雄、吳水池召集,邀集彰化振興社饒文正、元長龍岩振興社師傅吳鋒檳、溫永慶率領師兄弟,詔安勤習堂王俊南、新社勤習堂黃應華、以及「鳳武薪傳西螺鳳山舘」師父前來助陣,埔心勤習堂鼓手師父李柏榕高齡91歲,亦乘坐電動三輪車,前來參與紀錄,將古法流程逐一示範,讓年輕一輩能親眼見證,西螺七崁基金會拍成紀錄片。

西螺七崁武術武舘師傅以往在神明遶境時會組成陣頭隨行,10日在西螺福心宮重現古禮。(周麗蘭攝)
西螺七崁武術武舘師傅以往在神明遶境時會組成陣頭隨行,10日在西螺福心宮重現古禮。(周麗蘭攝)
青頭火焰獅淨身、繞龍柱、探石獅、讀門聯,光是進廟門的儀式就耗時半小時。(周麗蘭攝)
青頭火焰獅淨身、繞龍柱、探石獅、讀門聯,光是進廟門的儀式就耗時半小時。(周麗蘭攝)
勤習堂黃應華老師傅與青頭火焰獅示範踏入廟門時的小心翼翼。(周麗蘭攝)
勤習堂黃應華老師傅與青頭火焰獅示範踏入廟門時的小心翼翼。(周麗蘭攝)
埔心勤習堂鼓手師父李柏榕高齡91歲,亦乘坐電動三輪車,前來參與紀錄,將古法流程逐一示範,讓年輕一輩能親眼見證。(周麗蘭攝)
埔心勤習堂鼓手師父李柏榕高齡91歲,亦乘坐電動三輪車,前來參與紀錄,將古法流程逐一示範,讓年輕一輩能親眼見證。(周麗蘭攝)

其中獅頭進廟請神儀式就長達30分鐘,包括獅子淨身、繞龍柱、探石獅、讀門聯等細緻步驟,象徵除穢、敬神、祈福、謙卑,隨後是請神、遶境、武館表演、及拜訪各宮廟等完整程序,每一環節都依照傳統執行。

拍攝首地點在西螺埔心福興宮,由老師傅們帶領年輕一輩迎請太平媽祖出巡,並於程氏家廟進行武術表演,完整重現昔日遶境風貌。福心宮的正駕太平媽祖原本不太外出遶境,今(10日)竟以聖筊應允登駕配合紀錄片遶境,武館師傅們心領神會。

榮譽董事長李明哲指出,神明遶境的時候陣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武館師傅吃水桶粥仔(大鍋菜)」的典故,讓基金會動念調查和考究,所以召集雲林縣及外縣市的振興社、勤習堂回來,把過去在廟會裡面活動的典故重新呈現出來。

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丁振源表示,拍紀錄片的用意一是影音存檔是安全且長久的保存方式,避免傳統失傳;二是讓年輕徒弟透過實際儀式向老師傅們見習,並理解背後的文化意義,未來作為武館教學教材,或提供參訪時播放,讓後代子孫學習正確的武館陣頭的儀式。

值得一提的是,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特邀太日樂集團長協助記錄傳統鼓樂,並將其整理成鼓譜與樂譜,方便日後學習與傳承。鼓譜內容涵蓋召集、行進、探廟、舞獅、兵器對打、徒手練拳等不同節奏,在轉折處甚至會根據各位師傅的表演風格與敏感度作細微調整,充分展現鼓樂與武術的緊密配合。

此次參與拍攝的師傅來自西螺埔心振興社、彰化振興社、元長鄉龍岩振興社、逾百人到場,場面盛大,彷彿回到昔日武館輝煌年代。

年輕徒弟直言,過去僅在長輩口中聽過這些儀式,卻不知正確做法,這次終於親眼見識,收穫良多。師傅們也表示,希望藉由此次拍攝,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讓七崁武術與廟會陣頭的文化脈絡,能夠在影像與譜本中延續,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資產。

紀錄片完成後將公開播放,並提供武館、學校與文化單位作為教學與展示用途,期望喚起更多人對傳統武術與陣頭文化的關注與珍惜,延續雲林百年的武館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