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藝活字典!85歲李天生無師自通 把竹子變成生活中的魔法

台南左鎮位居淺山丘陵地區,泥岩堊地裸露崎嶇,耐旱又耐貧瘠的刺竹,是少數可在此生長的物種,因而有豐富的竹林資源。高齡85歲的左鎮竹藝職人李天生,識竹懂竹,設計製作各式產品,技藝精湛,至今仍創作不懈,不僅傳承手藝,也參與社區教學,有人想學就會教,目前已有多位徒弟出師,共同發揚竹文化。
傳統農業社會中,竹子貼近常民生活,可吃也可用,是最古老與普遍的房屋建材,還能加工製成家具及編製器物,承載了先人因應環境發展出的生存智慧。李天生是西拉雅族,12歲就對竹藝產生興趣,無師自通,還曾參與竹籠茨建造工程。
李天生說,國小畢業後在家務農,看到父親用竹子製作農具,覺得有趣,閒時便鑽研觀摩,13歲時編竹簍得獎,16歲幫人蓋竹籠茨賺錢,愈做愈起勁。他累積70多年的經驗與技術,挑材、砍竹、剖篾、編製成器,全部一手包,作品美觀耐用,廣受親友、鄰居喜愛,受邀各地展示時,經常有客人訂作。
李天生抱持歡喜心,傳承手藝與參加社區教學,有人想學就去教,徒弟如李芝熒、張秋香也都出師,共同發揚竹文化。
李天生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眼明手快。前幾年在公共藝術家林昭慶鼓勵下打造傳統竹屋,歷經大埔地震依然穩固。他對竹籠茨、柱仔跤茨等大型竹構在行,小型竹編籃筐穿繞纏邊等精細動作也難不倒。
李天生認為,冬至前10天到農曆2月15日的竹子水份少不易蛀,最適合加工。他看到粗細不一的竹子,就知道適合應用在什麼產品,只要邊想邊做,桌椅、菜櫥、搖籃皆可信手捻來。
李天生還謙虛表示,自己沒有好功夫,只是這些古早的生活器具現在比較少見,「大家嘸棄嫌」,給他很大的鼓勵和信心。曾有越南廠商邀請李天生去教學,但他仍希望把手藝留在家鄉,也慶幸自己的努力,可以讓左鎮的竹子物盡其用,不致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