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月心安人平安 台灣10大特殊宗教建築聖光灑落如天堂

又到了農曆七月「民俗月」,您是因為這個月份的各種禁忌與傳聞,即便日子正常如往昔,仍感覺內心有股莫名的揣揣不安?是說無論有無信仰、信仰為何,都不脫一個道理,就是「心安人平安」,為您整理全台10大特殊宗教建築,這些地點不但充滿聖潔正氣,甚至美麗如天堂,趁著周末休假到這些地方走走,讓美麗的聖光撫慰不安的心靈吧!


大龍峒保安宮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位於北市哈密街的大龍峒保安宮,祀奉的是閩南地區的「醫神」保生大帝,也稱為「大道公」、「吳真人」,最初的保安宮乃於1830年建成,除了至今香火仍鼎盛外,大龍峒保安宮更以其精緻的廟宇裝置藝術聞名,其前殿屋頂為傳統宮廟的「歇山重簷假四垂」設計,是為台灣寺廟最高等級作法,上下簷之間的水車堵,以剪黏、交趾陶、泥塑等裝飾之,屋頂採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為傳統閩南式風格,地面及牆面砌了寬扁的紅磚紅瓦,三川殿及正殿的吊筒皆伸出龍頭,是為同安、漳泉一帶的風格。
整座大龍峒保安宮,完好保存了陳應彬、郭塔、潘麗水、洪坤福等台灣當代藝術大師的木作、彩繪、交趾陶作品,大龍峒保安宮見證台灣超過百年歷史,最大規模的一次修復為1995年,當時以科學非破壞性的方式檢測來取代傳統目視敲擊手法,來作為古蹟木料損壞評估與新料修復選擇的參考資訊,修復過程廣受各界矚目,這回大修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中脫穎而出,獲頒「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殊榮,是台灣古蹟修復的典範。

台北清真寺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62號
位於大安區的台北清真寺,是台灣第一座清真寺,是由已故知名建築師楊卓成設計,其構思融合了鄂圖曼土耳其與波斯伊斯蘭建築風格,並參照伊斯蘭教法規定而設計了圓頂、栱廊以及喚拜尖塔等構造,簡潔圓滑的建築外型配以馬賽克圖案做裝飾,襯托出台北清真寺的高雅質感,無不但是北市地標,也是伊斯蘭國度重要人士、各國領袖等來訪時的必訪之處,是台灣穆斯林社群的信仰、活動與行政中心。
台北清真寺落成於1960年,建築主體以水泥灰色系綴以金色圓頂及暗紅色系馬賽克磚飾,內部的禮拜大殿高達15公尺,其跨距也達15公尺,天花板為白底金線玻璃拱頂,中央無任何樑柱支撐,地面鋪設友邦國王贈送之手工波斯羊毛地毯,大殿中央遠方築有「馬蹄形拱龕」拱門,作用為指示禮拜方向,整個大殿顯得非常寬闊狀且壯觀,可容納大量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台北清真寺見證了台灣伊斯蘭文化的發展,其於1999年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

淡水禮拜堂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位於淡水老街後段的淡水禮拜堂,是馬偕(偕睿廉)牧師於1872年來台時最初的落腳處,也是他在台宣教的起點,實際上當時馬偕牧師是先在緊挨著淡水禮拜堂旁邊的小小房舍宣教,同時是租屋處、偕醫館也是傳教之地,1915年因應擴展需求,由吳威廉牧師改建,因塗上白灰而被稱為「白色禮拜堂」,1928年,因白色禮拜堂無法容納眾多會友來作禮拜,同時慶祝淡水設教60週年,在加拿大教會補助、各地會友募資後,隔年買下西鄰的牧師樓作改建,於1933年完工,如今的淡水禮拜堂誕生。
淡水禮拜堂為哥德復興式建築,有著扶壁、柱頭飾及小帽尖(Pinnale),內部為當時盛行的「加強磚造」,具鋼筋R.C.柱與樓板,並以長11.6公尺的大跨距鐵骨托住屋頂後覆蓋天花板,外牆由著名匠師黃阿樹以紅磚砌出有序列的牆面,其紅磚出自松山三美路機器製磚廠,質地堅固實在且色澤飽滿美麗,搭配鐘塔上尖拱、圓拱、平拱、線腳和菱形飾帶等,禮拜堂整面與鐘塔尖拱類似歐洲教堂的玫瑰窗,是台灣紅磚建築與教堂設計經典代表作,淡水禮拜堂整修時,加入了西班牙進口的彩色玻璃窗,分別有三位一體、五餅二魚、客西馬尼禱告等5扇窗,禮拜堂前埕如今展示了台灣畫家陳澄波的畫作,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淡水禮拜堂皆展現出聖潔而獨特的美感,是淡水知名建築之一。

基國派老教堂
地址:桃園市復興區基國派段413號
位於桃園市復興與大溪交界的基國派老教堂,是大窩地區泰雅族部落的信仰中心,具有見證原住民文化與基督教信仰融合的重要意義,基國派老教堂不但外型小巧美麗,祂的建造過程,更是充滿了信仰的堅定與感動力量。基國派老教堂建構於1963年,由黃榮泉牧師(泰雅族名Masa Tohui)設計,理念源於西方教堂原型,受限於經費與技術等,教堂僅能用簡樸的石材建造,黃牧師偕同當地教友一同建造,教友們一步步將沉重的石塊揹負上山,從北市找來打石師傅幫忙切割,台北美軍禮拜堂青年則奉獻支持了部分建築費用,使得建造完成。
基國派老教堂的入口使用方、圓兩層交疊,展現「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入口頂部的斜頂以弧線呈現,遠望基國派老教堂,猶如山丘上停著艘諾亞方舟,值得注意的是,教堂的十字架,是由黃牧師親手打造,利用鋼筋混凝土做出樸實而細膩的線條,而整座教堂是由當地泰雅族人發揮團結合作精神,從搬運建材、手鑿石材、混合水泥到親水堆砌結合每一塊石頭,細看教堂,能發現每顆石頭都有獨一無二的鑿痕,讓基國派老教堂從裡到外,都美麗得不可思議。

通霄神社
地址:苗栗縣通霄鎮通東里虎頭山公園內
位於苗栗通霄鎮的通霄神社,建於1937年,日治時期原為日本神道教機構,主祀天照大神,通宵神社挺過二戰戰火摧殘,戰後改為「通霄忠烈祠」,其建築格局仍完整保存,與桃園神社同為北台灣極少數保存良好的日式神社建築。
通宵神社於戰後改變祭祀形式,成了「通霄忠烈祠」,祭祀鄭成功及義士,內部格局大多留存完整,包含鳥居、參道、石燈籠、拜殿等,戰後僅將屋頂改建為中華閩南式燕翹脊,成為宗教融合的歷史見證,神社後方設有日俄戰爭紀念碑,造型如艦砲,富含軍事歷史意義,通宵神社不但是北台灣難得一見完好存留下來的神社建築,也是日本國土外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神社,極具歷史、文化與教育意義。

路思義教堂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位於東海大學內的路思義教堂,是台中知名景點,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台灣建築師陳其寬聯手設計打造,設計著重在採光與結構表現,教堂採雙曲面設計,呈現「亦柱、亦樑、亦牆」的結構概念,建築本身與空間運用展現一體性,2014年,美國蓋提基金會將路思義教堂列為全球10座最值得保存的現代建築之一。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以其優美特殊的型態聞名遐邇,其設計著重在採光與結構的表現,採用了四片分離的曲面,並以雙曲面(conoid)形狀來打造屋簷,展現優美的曲線,內部無柱的設計,能讓光線自天窗自然灑落,營造莊嚴寧靜的聖潔氛圍,路思義教堂整體採取「上小下大」形式,為其增強了穩定度,且底部至最高點之間的空間,約形成等邊三角形,因此在抗風與抗震上具有高度優勢,推薦從正面或45度視角觀賞,可最為明顯感受到路思義教堂的曲線設計之美。

中台禪寺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中台路2號
位於南投埔里的中台禪寺由釋惟覺(惟覺老和尚)創辦,因皈依弟子人數持續增加,故自新北市萬里區搬遷至現址,並於1992年開始籌建,當年聘請知名的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採中、西建築元素與工法結合並用,以「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佛教心法為設計理念核心,歷經3年規劃、7年建設,2001年中台禪寺落成,其主樓共37層、高136公尺,是為全台最高、世界第二高的佛教寺廟。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中台禪寺,為融合藝術、宗教與文化的捨紀建築,最上方的「金頂蓮花瓣」,由7片不同壓模成型的銅板組合而成,左右兩旁的錫杖由惟覺老和尚指導設計,結結合大、小乘佛法的造型語彙,象徵佛教迴小向大的菩提願心,內部「四天王殿」的天王雕像(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足足12公尺高,大雄寶殿主祀由印度紅花崗岩雕刻而成的釋迦牟尼佛,到特定時節,中台禪寺的金頂會放射象徵佛法「12因緣」的12到雷射光,無論內外都氣勢磅礡。中台禪寺曾榮獲「2002年臺灣建築獎」及「2003年國際燈光設計獎」,禪寺旁設有「中台山博物館」,經常展示舉辦各式佛教文物特展,推廣佛教文化。

延平郡王祠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位於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是台灣超過百座主祀鄭成功的廟宇中,唯一由官方興建的鄭成功專祠,最初是為紀念鄭成功開台,於1662年建築「開山王廟」,1874年清廷將之改名為「延平郡王祠」並列為官祀場所,日治時期則又改為「開山神社」,不但是日人在台在台灣最早設置的神社,也是二戰前日本海外神社中,唯一從廟宇改為神社的特殊案例。
延平郡王祠於1963年經歷重建,成了如今的華北式建築,「開山神社」時期的鳥居雖留存,但之後改為「忠肝義膽」牌坊,其後三川門上懸「前無古人」匾額,來展現後世對鄭成功的景仰之心,祠內供奉由雕塑家楊英風設計之鄭成功塑像,園內也設置鄭成功文物館、存放珍貴的「奉旨建祠誥命箱」,保存多件歷史文物,延平郡王祠整體建築結構被完整保存至今,具高度歷史與文化價值,每年4/26的官方祭祀儀式,更讓此地成為重要的文化信仰中心,2010年,延平郡王祠正式登錄台南市第9座歷史建築。

萬金聖母聖殿
地址:屏東縣萬巒鄉萬興路24號
萬金聖母聖殿最初稱為萬金天主教堂,由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神父在1863年於萬金堂區構築,也是當地第一座教堂,不料3年後原教堂遭焚毀,1869年郭德剛神父增購了週邊的樹林地,耗時1年重建後,於隔年舉行開堂大典,萬金聖母聖殿走過百年風雨,是目前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也是台灣第一座獲教宗認可的聖殿。
萬金聖母聖殿為巴西利卡式風格,融合哥德元素與本土建築特色,其外型為正面雙塔式的小型教堂模式,整體由西正面、中央禮拜堂及東面環形殿3個結構構成,此風格在西方中世紀相當流行,如知名的巴黎聖母院、林肯大教堂等都是這種類型,萬金聖母聖殿外牆以黑糖、蜂蜜及石灰等傳統材料混合搭建,因此外觀厚實潔白,聖殿內部存留了清朝皇帝賜予的「奉旨」石碑與「天主堂」聖石,證明清廷當時對天主教傳播的正式認可,1984年,萬金天主教堂受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敕封為「聖殿(天主教會中列屬第一等級之教堂)」,教堂中央牆面同時加飾「萬金聖母聖殿」字樣,而萬金聖母聖殿最知名的活動「聖母遊行」,始於1876年,於每年12月的第二個周日舉行,是台灣最大規模的天主教盛典。

吉安慶修院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中興路345-1號
位於花蓮吉安鄉的吉安慶修院,原名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初建於1917年,是為日本真言宗高野山金剛峰寺海外別院,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於吉安鄉開闢移民村,並取其故鄉名為「吉野」,興建吉野布教所是為了安撫人們對於適應新環境時的不安與思鄉之情,除了是信仰中心外,同時兼具醫療、課堂與喪葬法事等功能,最初布教所供奉不動明王,二戰後更名為吉安慶修院,改祀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薩。
吉安慶修院為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之日本真言宗寺院,其建築風格為台灣罕見的日風佛堂,承襲日本江戶時代傳統,採「寶形造」屋面,無論正面出軒式入口、帶廊木欄杆、斗拱等,都充滿典型江戶時期風格,吉安慶修院內目前仍保存了「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不動明王石雕像、百度石等重要文物,院內沿牆面擺放88尊石佛,象徵著88種煩惱及88種願力,也為致敬弘法大師空海之四國遍路修行之旅的濃縮版,讓信徒能就近參拜。1997年公告為花蓮縣定古蹟,經修復後對外開放,成為花蓮重要的宗教與文化體驗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