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多乃tili梁玉水表示,泰雅族口簧琴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多重功能。過去族人會在談戀愛、欣賞美景或表達感謝時吹奏口簧琴,作為情感與心意的傳達工具。(呂麗甄攝)
耆老多乃tili梁玉水表示,泰雅族口簧琴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多重功能。過去族人會在談戀愛、欣賞美景或表達感謝時吹奏口簧琴,作為情感與心意的傳達工具。(呂麗甄攝)
2025年國際口簧琴論壇「共振.脈動」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苗栗舉行,聚焦泰雅傳統器樂的保存、傳承與國際交流。(呂麗甄攝)
2025年國際口簧琴論壇「共振.脈動」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苗栗舉行,聚焦泰雅傳統器樂的保存、傳承與國際交流。(呂麗甄攝)

2025年國際口簧琴論壇「共振·脈動」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苗栗舉行,聚焦泰雅傳統器樂的保存、傳承與國際交流。論壇匯聚來自6個國家的34位學者與文化工作者,期望透過口簧琴這一古老的樂器,在苗栗激盪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讓世界聽見台灣,也看見苗栗。

2025年國際口簧琴論壇「共振.脈動」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苗栗舉行,聚焦泰雅傳統器樂的保存、傳承與國際交流。(呂麗甄攝)
2025年國際口簧琴論壇「共振.脈動」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苗栗舉行,聚焦泰雅傳統器樂的保存、傳承與國際交流。(呂麗甄攝)

口簧琴是全球最古老且分布最廣的樂器之一,橫跨亞洲、歐洲、大洋洲與美洲。在台灣,苗栗縣泰雅族是保存與傳承口簧琴文化最久的族群。為推廣泰雅傳統器樂,苗栗縣政府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將舉辦「2025國際口簧琴論壇-lubuw na hma‘uy 舌尖上的口簧琴」,期望讓苗栗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新起點。

縣府原民處表示,本次論壇以「共振.脈動」為主題,象徵文化交會的力量與人類文明的延續。活動邀請台灣、印尼峇里島、印尼爪哇、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美國等六國的學者、專家、文化工作者與技藝傳承者,透過演奏、對話、研究與傳承,共同探討口簧琴在當代社會的角色,以及如何持續發揮其文化力量。

縣府原民處長盧曉玲表示,2025國際口簧琴論壇將利用台灣珍貴文化資源,與國際專家、學者及工作坊大師進行交流與對話。論壇安排3天活動:9月26日在國立聯合大學舉行全天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交流;9月27日在太陽文物館舉辦工作坊與音樂交流;9月28日參訪泰雅族部落,與部落耆老及口簧琴傳承者面對面交流。同時,泰雅文物館自8月29日至10月底舉辦「世界口簧琴特展」,展示34個國家的口簧琴藏品,配合論壇呈現豐富國際文化對話。

苗栗縣長鍾東錦(左三)表示,過去口簧琴工藝音量較小,隨著技術進步,我們希望透過專家及樂器公司協助改良設計,推廣至其他原住民族群,讓世界最小的樂器在國際舞台奏響文化共鳴。(呂麗甄攝)
苗栗縣長鍾東錦(左三)表示,過去口簧琴工藝音量較小,隨著技術進步,我們希望透過專家及樂器公司協助改良設計,推廣至其他原住民族群,讓世界最小的樂器在國際舞台奏響文化共鳴。(呂麗甄攝)

縣長鍾東錦表示,過去口簧琴工藝音量較小,隨著技術進步,我們希望透過專家及樂器公司協助改良設計,推廣至其他原住民族群,讓世界最小的樂器在國際舞台奏響文化共鳴。

感謝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曾智勇及立委高金素梅的支持,使縣府得以邀請六國34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論壇。論壇不僅是音樂盛會,更是傳承發揚泰雅族傳統文化的契機,藉由口簧琴的共鳴,讓世界聽見台灣、看見苗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