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旅客心目中的來台必訪20大景點,都相當具代表性。左起為野柳女王頭、台北101及八卦山大佛。(中時資料照片)
外國旅客心目中的來台必訪20大景點,都相當具代表性。左起為野柳女王頭、台北101及八卦山大佛。(中時資料照片)

疫情後旅遊潮大爆發,身旁親朋好友甚至辦公室同事三不五時就出國玩已經變成常態,飛往異鄉總有那麼些一定得踩的點,反過來想,實在也挺好奇對於外國人來說,那些地方是遊歷台灣必須得去的呢?在這個網路資訊方便又快速的時代,雖說這類旅遊介紹文爬一下網路就有,但事實上外國遊客間也會互通資訊,也因此還真有份「台灣必去20個景點」清單在到處流傳著,就讓我們以在地人的角度,來看看被指名的這20個景點,是不是真的超有代表性,以後若「有朋自遠方來」,參考這份名單來安排行程,相信必定能「包君滿意」!

外國遊客瘋傳台灣必訪20大景點。
外國遊客瘋傳台灣必訪20大景點。

台北市信義區 台北101

台北101。(中時資料照片)
台北101。(中時資料照片)

原為台北國際金融中心的台北101,是為台灣首座國際頂級購物中心,於1998年為配合政府推動之「亞太營運中心」政策,以成為大型商辦設施為目標正式開工,由建築師李祖原採用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採用融合現代與傳統美學的設計,同時兼具抵禦台灣常見的地震與熱帶氣旋氣候,其擁有全球首座可開放給遊客觀賞的巨型阻尼器是為一大特色,也因此獲得安波利斯摩天大樓獎第1名、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LEED綠建築白金級認證、國際健康建築研究院(IWBI)WELL健康建築白金級認證等殊榮,在觀景方面,89樓為室內觀景層,91樓為室外觀景台,可鳥瞰台北101也經常舉辦垂直馬拉松、跨年煙火等活動,甚至開過演場會,各方面都可說是代表台灣的知名觀光地標。

台北市中正區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與三軍儀隊。(中時資料照片)
中正紀念堂與三軍儀隊。(中時資料照片)

位於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而建立的建築,最具特色的乃是其建築風格,為融合清代宮殿與現代的設計,主體結構為白色八角形大廳,象徵吉祥,屋頂覆以藍色琉璃瓦,搭配紅色基座,展現莊嚴與宏偉,廣場南、北兩側為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是為國家級藝文表演場館,三者皆相當具東方古建築特色,一同構成「自由廣場」文化園區,此外,該處每年初春梅花、櫻花盛開的美景,以及每日的三軍儀隊交接,也是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參觀的重點,在此能體驗文化與歷史的交融。

台北市萬華區 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中時資料照片)
西門紅樓。(中時資料照片)

位於西門町商圈的西門紅樓,於1908年由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所建造,為八角樓與十字樓組成,是臺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是為北市市定古蹟建築,亦是如今全台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建築物。西門紅樓歷經市場、書場、電影院、劇場的角色變換,自2007年起,北市府文化局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管理,歷經10餘年經營,已逐步累積文創能量,形塑成現今台北市甚至是台灣指標性的文創及藝文據點。

新北市野柳區 野柳女王頭

野柳女王頭。(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野柳女王頭。(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野柳女王頭」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野柳地質公園內,屬於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公園內有許多因造山運動、風化及海蝕等差異侵蝕所形成的特殊造型蕈狀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野柳女王頭,其因大石頂部結核上的節理斷裂,造成岩石形狀不規則改變而成,以不同的角度遠觀時,頂部如優雅如美側臉,下接修長頸部,貌似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因而得名,且因經年累月的各種侵蝕,野柳女王頭很可在某天斷裂消失,是看一次就少一次的珍貴存在。

台北市文山區 貓空纜車

貓空纜車可360度欣賞貓空一帶美景。(北捷提供)
貓空纜車可360度欣賞貓空一帶美景。(北捷提供)

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架空索道「貓空纜車」,於2007年7月啟用,為循環式纜車,全長4.03公里,全程有4個停靠站,分別是動物園站、動物園南站、指南宮站、貓空站,沿途可以透過透明車廂360度欣賞貓空地區美景,另外,搭乘貓空纜車還能順路前往動物園、貓空、指南宮、樟樹步道等其他景點,在此推薦搭乘貓纜最美的三個時刻:雨後雲霧、黃昏晚霞及燦爛夜景,遊客可搭貓纜飽覽北市日夜美景,並享受市郊貓空的獨特靜謐時光。

宜蘭縣頭城鎮 蘭陽博物館

蘭陽博物館完美詮釋建築與環境的溝通。(中時資料照片)
蘭陽博物館完美詮釋建築與環境的溝通。(中時資料照片)

由「烏石港遺址公園」原址改建的蘭陽博物館,是全國首座以台灣主體思考為主軸展示的人文生態博物館,結合烏石礁、濕地與龜山島等地方特色景觀,取頭城鎮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地貌特徵「單面山」為設計靈感,博物館的外牆則根據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為發想,來呈現蘭陽平原的農田景觀與四季變化,在展場空間規劃上,以垂直串連的寛闊無柱空間,由上而下區分為四個樓層「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與「兒童探索區」,站在「山之層」往下看,猶如由高處俯視這片地方的「山、平原、海」自然空間,既展現宜蘭的地理環境與人文軌跡,也讓遊客的想像空間自建築本身延伸,蘭陽博物館完美詮釋建築與環境的溝通,因此獲得國內外無數建築大獎,相當值得一訪。

台東縣成功市 三仙台

台東三仙台景緻迷人。(東管處提供)
台東三仙台景緻迷人。(東管處提供)

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因阿美語稱呼又名為「比西里岸」,由離岸小島、珊瑚礁海岸及碎石海岸構成,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是一處岬角,因日夜海水侵蝕而逐漸斷了岬角頸部,最終成了離岸島。

三仙台上有很多稀有珍貴的濱海植物,如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構成的珊瑚礁群、北側的礫石海灘以及熱帶魚群等,因此被列入自然保護區,加上風化和海水侵蝕的作用,三仙台風景區內,有許多造型奇特的岩石和海蝕地形,而除了珍貴的自然景觀外,還有故事性,傳說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經蒞臨此處,讓三仙台更添夢幻氣息,如今三仙台已納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設置了「三仙台遊客服務中心」,提供當地生態環境介紹及旅遊相關諮詢服務。

花蓮縣秀林鄉 太魯閣牌樓

太魯閣牌樓(中時資料照片)
太魯閣牌樓(中時資料照片)

太魯閣牌樓位於錦文橋南端橋頭與中橫公路交會之路口,又稱為東西橫貫公路牌樓,鄰近太魯閣遊客中心和太魯閣國家公園,為東方宮殿式設計,象徵台灣的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的起始,也是通往太魯閣峽谷的必經景點,作為中橫公路開通以來最具代表性與象徵意義的存在,太魯閣牌樓於2005年被登記列為歷史建築,是到東部旅遊的必打卡熱點之一。

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小火車

阿里山小火車。(中時資料照片)
阿里山小火車。(中時資料照片)

阿里山小火車前身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於1912年通車,本線和支線總計大約72公里,原設立目的為將阿里山林場的林木運輸出來,為了克服狹小腹地和陡峭坡度,採用了螺旋形、U字形、Z字形等多種攀山行進方式,林場砍伐業務終止後,便轉型為通勤與觀光之用,自1918年起,在運材列車後方加掛客車車廂,隨著林業發展趨緩與公路開通,阿里山林業鐵路已轉型為觀光鐵路,阿里山小火車也簡化為阿里山本線、祝山線、神木線、沼平線及眠月線,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森林鐵路」乃為18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因此相當受外國遊客歡迎。

嘉義縣布袋鎮 高跟鞋水晶教堂

高跟鞋水晶教堂成為嘉義熱門地標。(中時資料照片)
高跟鞋水晶教堂成為嘉義熱門地標。(中時資料照片)

位於布袋海景公園內的大型裝置藝術「高跟鞋水晶教堂」,主結構高約17公尺、寬約11公尺,以1269根鋼架、342顆萬向球體及320片經水刀切割及洗孔的強化玻璃組成,由於此高跟鞋建物成型的弧度在0至30度之間,每支玻璃爪具又得同時控制多達8片玻璃,所以每支拉桿無法完全相同,非常費工費資,耗費新台幣2137萬,但結果相當成功,高跟鞋水晶教堂在2016年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大高跟鞋型建築物,迄今受到眾多國家主要媒體報導,不僅是嘉義的超夯打卡地標,也是婚紗拍攝及舉辦戶外婚禮的熱門選擇,因其非特定宗教場所,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前來拍照或租用,甚至可說高跟鞋水晶教堂大大振興了當地的觀光產業。

苗栗縣三義鄉 龍騰斷橋(魚藤坪斷橋)

如今的龍騰斷橋,是對抗多次強震後的天災見證紀念物。(中時資料照片)
如今的龍騰斷橋,是對抗多次強震後的天災見證紀念物。(中時資料照片)

位於苗栗縣三義鄉龍騰村的龍騰斷橋,又名魚藤坪斷橋,作為當年縱貫鐵路最陡、施工難度最高的路段,在西元1905年興建時,特地採用紅磚水泥加上鋼鈑梁、桁架梁並加上多種砌磚方式建成,極具堅固性,是1900年代台灣在工程技術上的代表性結構之一,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不料大自然無情,在歷經關刀山大地震之後,該段剩下拱型橋柱,921大地震之後,第六支橋墩斷了其中一節,於是當年最堅固的建築如今只剩下拱形橋柱,2000年時龍騰斷橋被指定為震災紀念物,3年後被歸入縣定古蹟,損壞的橋墩遺跡聳立於山林之間,成了最具滄桑美感的歷史見證。

台中市北區 台中公園

擁有百年歷史的台中公園。(中時資料照片)
擁有百年歷史的台中公園。(中時資料照片)

位於台中市北區的台中公園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是台灣唯一的百年公園,西元1908年為了慶祝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選在台中公園現址修建典禮會場,包含園內作為貴賓休憩所的池亭,成了典禮後唯一保存下來的紀念建築,也就是如今公園中歐風洋式設計的湖心亭,在1999年4月17日,湖心亭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而建於西元1889年的望月亭,則是目前僅存的臺灣府城遺跡,園中還有一座「更樓」,是目前台灣僅存下來的中式更樓建築物,台中公園可說處處是歷史,因此成為遊歷台中時必去的知名地標。

南投縣魚池鄉 日月潭纜車

日月潭纜車提供遊客360度寬廣視野。(中時資料照片)
日月潭纜車提供遊客360度寬廣視野。(中時資料照片)

作為台灣本島第二大湖泊的日月潭,不但蘊含豐富的自然生態,湖光水色更是絕景,2009年搭建的日月潭纜車,正是為此而生,該纜車連結了日月潭的伊達邵部落和九族文化村,路線全長1877公尺,單趟搭乘時間約7分鐘,共86個車廂分為兩種車型,其中22台綠色車廂為地板透明的水晶車廂,除感受離地142公尺的刺激,還提供遊客360度寬廣視野,俯瞰整個日月潭湖景、魚池、埔里高山盆地群,並可遠眺日月潭越界引水工程奇蹟的日月湧泉大竹湖入水口,是相當受遊客青睞的超chill遊歷日月潭方式。

彰化縣彰化市 八卦山大佛

八卦山大佛是為台歷史建築百景之一。(中時資料照片)
八卦山大佛是為台歷史建築百景之一。(中時資料照片)

八卦山是為「彰化八景」之一,1961年完工的八卦山大佛乃是最大亮點,是仿日本鎌倉大佛造形的釋迦牟尼佛,全身皆以鋼筋水泥雕塑而成,盤坐於蓮花座上,有七丈二尺(約22公尺)高,肩寬十三尺、胸圍四十四尺,相當雄偉壯觀,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八卦山大佛的蓮座兩旁設有門,可由此進入佛身,內設小型佛堂及佛陀事蹟等設施,大佛下方有九龍浮雕噴水池以及環形觀景步道,是遠眺彰化市景及仰望大佛尊容的最佳觀賞點。

台南市中西區 赤崁樓

承載300多年歷史的赤崁樓。(中時資料照片)
承載300多年歷史的赤崁樓。(中時資料照片)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赤崁樓,前身為為荷治時期於「普羅民遮」市街所興建的歐式城塞,原名為普羅民遮城,是為荷蘭時期的行政中心,在地人稱為「番仔樓」,鼎盛時期一度為全台灣的商業中心,但於清代該樓城坍塌僅剩殘蹟,今日的赤崁樓,乃漢人在荷蘭城堡之上陸續興建了各式廟宇,1960年又從大南門城內遷來9塊贔屭碑(贔屭狀似石龜,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雖歷年來有所改建,但大多維持原貌,構成了今天所見的赤崁樓,是為承載300多年歷史的國定古蹟。

台南市中西區 孔子廟

「全臺首學」臺南孔廟。(中時資料照片)
「全臺首學」臺南孔廟。(中時資料照片)

臺南孔子廟建於西元1665年,是為了在台開辦教育、培養人才為目的而設,一度是全台灣童生唯一入學的地方,除了是學習的地方,也設有全台第一座孔廟,是兼具栽培知識分子與對孔子表達尊崇的聖地,時稱「先師聖廟」,由於是台灣第一所官學,因此有「全臺首學」稱號,刻寫著這4字的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台南孔廟的門上,如今300多年過去,台南孔廟仍堅持春、秋兩度舉辦祭典,清晨5點開始,曙光出現時結束,尤其每年的9月28日的「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300年來完全遵照古制走祭祀、禮樂及「六佾舞」,典禮結束還可參與拔智慧毛(祭典所用牛身上的毛)的活動祈求智慧,對國內、外旅客來說都是相當熱門的活動。

台南市安平區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中時資料照片)
安平古堡。(中時資料照片)

建於荷蘭時期的安平古堡,原名熱蘭遮城,於1634年完全完工,目的是作為防禦要塞,也是台灣的第一座城堡,直至鄭成功來台驅荷後,將此地改名為安平鎮,此後因其戰略地位消逝加之戰事催殘,導致荷式建築全毀,日治後重建,四周改以紅磚砌成方形階臺,並另建西式平房作為海關宿舍,二戰後改名為「安平古堡」,而其城郭遺址與日落黃昏相煇映的景致被稱為「安平夕照」,在1953年曾獲官方選為臺灣八景之一,1975年,安平古堡配合觀光年計畫進行古蹟修復,存續至今見證近400年來的台江歷史,是見證台灣歷史的一大觀光看點。

高雄市苓雅區 85大樓

85大樓為全台第二高的建築。(中時資料照片)
85大樓為全台第二高的建築。(中時資料照片)

高雄的85大樓顧名思義為85層樓高的大廈,過去被稱為東帝士85國際廣場或東帝士建台大樓,地理位置鄰近高雄港、高雄市小港機場、高雄火車站和新光碼頭,處於整個港都的交通核心地帶,目前是高雄最高、全台灣第二高的建築,亦是全台首棟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建造而成的摩天大樓,抗壓是一般建築的三倍以上,還是全台第一個引進抗風阻尼器的大樓,層層加固通過嚴格的強震考驗。

85大樓內設置92部電梯與手扶梯,其中最快的電梯每分鐘可攀升750公尺,於45秒內即可上升至77層樓,其速度目前僅次於台北101和日本的橫濱地標大廈之電梯,如若到台北必參觀台北101,那到高雄旅遊,就得去85大樓走走才行。

高雄市左營區 蓮池潭風景區

高雄市左營區  蓮池潭風景區
高雄市左營區 蓮池潭風景區

蓮池潭舊名蓮花潭,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南鄰龜山、北接半屏山,潭水來自於高屏溪,潭內遍植蓮花,有著公認的「泮水荷香」,清領時期被列入鳳山八景之一,周邊景點有舊城、龍虎塔、五里亭、春秋閣、啟明堂、孔廟等,尤其是高7層樓、出入口前立著龍虎塑像的孿生閣樓「龍虎塔」,雙塔與九曲橋銜接,與潭水映照形成鏡像,各氣候、時間點都有其美感,非常得攝影愛好者的喜愛,是高雄的知名觀光景點。

屏東鵝鑾鼻峽角 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是全台唯一的武裝燈塔。(中時資料照片)
鵝鑾鼻燈塔是全台唯一的武裝燈塔。(中時資料照片)

最初落成於1883年的鵝鑾鼻燈塔,因四周滿是珊瑚巨礁、石灰岩怪石及洞穴等,因此以燈塔為中心,將其周邊50公頃劃定為鵝鑾鼻公園,在「台灣最南點」地標設置前,是台灣最南端的標誌。鵝鑾鼻燈塔的塔身為白色鐵造圓塔,其構築為砲壘形式,塔身設有射擊專用槍眼,四周有壕溝,是全台唯一的武裝燈塔,1962年改建時,特地用上光力最強的旋轉透鏡電燈,成了台灣境內光程最遠的燈塔,因此獲得「東亞之光」美譽,1992年起開放給民眾參觀,去年3月,守護台灣超過百年的鵝鑾鼻燈塔被登錄為國定古蹟,成了遊客來到屏東墾丁必去朝聖的景點。

※以上相關歷史與相關資訊,以官方介紹、公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