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還首度呈現亞洲第一件以科學為本、結合藝術詮釋打造的「丹尼索瓦人模型」,生動呈現這位史前人類的體貌特徵。(馮惠宜攝)
展場還首度呈現亞洲第一件以科學為本、結合藝術詮釋打造的「丹尼索瓦人模型」,生動呈現這位史前人類的體貌特徵。(馮惠宜攝)
科博館即日起至7月20日於第一微型特展室舉辦《丹尼索瓦人到台灣》特展,以「來自海底的化石瑰寶」、「從澎湖1號說起」、「揭露丹尼索瓦人的證據」、「古蛋白質的新工具」4個面向串起橫跨10年的研究故事。(馮惠宜攝)
科博館即日起至7月20日於第一微型特展室舉辦《丹尼索瓦人到台灣》特展,以「來自海底的化石瑰寶」、「從澎湖1號說起」、「揭露丹尼索瓦人的證據」、「古蛋白質的新工具」4個面向串起橫跨10年的研究故事。(馮惠宜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即日起推出《丹尼索瓦人到台灣》特展,聚焦台灣目前最古老的人類遺骸──距今約10萬年前的「澎湖一號」化石。這具下頷骨被證實屬於已滅絕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這個原被認為僅活動於西伯利亞與青藏高原的古人種,竟在亞熱帶的台灣現蹤,顯示遠古時期地球板塊可能曾相連。

巧合的是,這項發現也讓部分民眾聯想到近期引發話題的日本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漫畫中預言2025年7月將發生劇烈地殼變動,日本南部海域將裂出一道深溝,引發巨浪吞沒大片國土;同時台灣因地殼隆起與菲律賓、香港相連,成為新大陸。雖然這是虛構的預言,卻喚起人們對地質變遷與人類遷徙歷史的想像。

澎湖一號的研究由科博館與台灣大學、東京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等國際學術機構合作進行。2015年,這具化石在澎湖海溝打撈出水,經團隊比對牙齒結構與古蛋白質序列,確認屬於丹尼索瓦人。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推翻了丹尼索瓦人僅分布於高緯度地區的傳統認知。

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指出,「澎湖一號」的特徵包括低矮堅實的下頷骨、大型臼齒與厚實的前臼齒牙根,以及缺少第三大臼齒,與高而纖細的尼安德塔人明顯不同。化石的發現不僅證明丹尼索瓦人曾在台灣活動,也為古人類適應多樣環境的能力提供新線索。

共同研究者、台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表示,這項發現等於首次在溫暖的低緯度地區留下丹尼索瓦人的確切紀錄,掀開其活動足跡謎團的第一層面紗。張鈞翔也指出,冰河時期海平面曾大幅下降,陸地可能彼此連接,讓人類得以穿越當今看似隔絕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