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澎湖玩想拍些別人沒有的夢幻網美照?這篇收藏起來就對了!。(東尼叔 攝)
去澎湖玩想拍些別人沒有的夢幻網美照?這篇收藏起來就對了!。(東尼叔 攝)

澎湖旅遊旺季又來了,此篇整理分享了10處非主流景點,讓遊客輕鬆走跳澎湖時還能愜意地拍網美照;這些景點遊客較少,騎摩托車都能到,每個景點都會以攝影的角度,提供適合拍照的到訪時間,方便遊客安排行程動線。

註:部份景區的裝置藝術,有可能因不及維修而退色,或因其他因素而搬遷,一切以現場實際狀況為主,澎湖處處皆美景,到訪的遊客得失心切莫過大。

幽靜愜意的西嶼鄉濱海公路。(東尼叔 攝)
幽靜愜意的西嶼鄉濱海公路。(東尼叔 攝)

1.西嶼 濱海公路

203縣道串連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和西嶼鄉,是大部份遊客乘車行駛的主要幹道。而西嶼鄉東部沿海有一段濱海公路,因偏離203縣道且較少遊客經過,整條濱海公路幽靜而美麗,沿途濱海而行,路旁還會出現大片天人菊花海,盡頭還有一座造型奇詭的巨大玄武岩景觀「牛心山」。

西嶼鄉濱海公路沿途的美麗海景。(東尼叔 攝)
西嶼鄉濱海公路沿途的美麗海景。(東尼叔 攝)

整段濱海公路地勢起伏多變化,路面不寬但足以行駛汽車,沿途還能隨機停靠路邊拍照賞景。公路南端盡頭的牛心山,山下天人菊花海盛開時,兩者同框就是澎湖的經典美景。

西嶼鄉濱海公路南端的牛心山。(東尼叔 攝)
西嶼鄉濱海公路南端的牛心山。(東尼叔 攝)

路線:跨海大橋進入西嶼鄉後,東轉橫礁村,此為濱海公路起點。中段通過大菓葉玄武岩之後,續接澎5號線,一路往南經過牛心山,最後西轉離開海濱接回203縣道。

建議造訪時段:午後陽光遍灑海面,很適合悠閒漫遊。

西嶼鄉濱海公路適合摩托車漫遊。(東尼叔 攝)
西嶼鄉濱海公路適合摩托車漫遊。(東尼叔 攝)

2.西嶼 池西虎目滬

石滬是澎湖居民早期利用潮汐捕捉魚隻的傳統陷阱,以七美島的雙心石滬最知名;澎湖群島沿岸到處都能看到石滬群,池西虎目滬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座由玄武岩砌成的圓弧石滬,左右兩道石堤中間夾著一座心形的滬房,遊客需要使用廣角鏡頭才能拍出心形結構,想一窺全貌大概還得出動空拍機了。

石滬的滬房,可困住退潮後無法逃離的魚。(東尼叔 攝)
石滬的滬房,可困住退潮後無法逃離的魚。(東尼叔 攝)

心形的滬房又稱「滬目」,當地人亦稱「虎目」,約在日治時期建造。池西虎目滬漲潮時整個淹在海裡,退潮時才會重現;石材是銳利無比的玄武岩和咾咕石,遊客走上石堤時請注安全,腳滑跌倒絕對會換來一身割傷。完成一座石滬最少需要10~20年的時間,前來參觀的遊客請發揮公德心,切勿任意毀損。

地點:池西村海灣小路往西行至北端盡頭,池西虎目滬位在海岸潮間帶。

建議造訪時段:皆可,但要會看潮汐時間,以免漲潮時來不及回到岸上。

池西虎目滬的心形滬房。(東尼叔 攝)
池西虎目滬的心形滬房。(東尼叔 攝)

3.西嶼 竹灣3D海龜牆

母龜帶著六隻小龜,於碧海沙灘上悠遊,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座3D海龜牆是竹灣村關懷據點的庭院彩繪,關懷據點與海濱中間築有一道堤坊,3D海龜牆就是堤防內側的石牆彩繪。

3D海龜牆是當地藝術家顏佳榮先生,於民國103年完成的創作,最初只有海龜身上有彩繪,如今的完成品都是後來的二次創作。七隻海龜是澎湖的綠蠵龜,由於澎湖對於瀕臨絕種的綠蠵龜保育成效良好,因此綠蠵龜也是澎湖的代表意象之一。遊客到訪拍照時也請發揮公德心,勿踩踏毀損或塗鴨。

地點:西嶼鄉竹灣村,google map為「竹灣村關懷據點」或「竹灣3D海龜牆」。

建議造訪時段:午後陽光照在海龜牆,光線與顏色都適合拍照。

竹灣3D海龜牆,作品契合綠蠵龜的保育成效。(東尼叔 攝)
竹灣3D海龜牆,作品契合綠蠵龜的保育成效。(東尼叔 攝)

4.西嶼 永成古厝

斑駁的石牆、碎落的花磚,傾頹的古厝,是早期澎湖大戶人家所建,如今後代子孫外移他鄉,荒蕪的古厝無足夠經費維修,反倒成為珍貴的旅遊景點。西嶼鄉合界村的永成古厝,於1640年時期曾有一百多人群聚,建造了頗具規模的宗族古厝群,在合界村稱為「永成」小聚落。 地方人士曾向文建會爭取補助,掃除髒亂、修復硓咕牆,但整體結構仍欠缺龐大的維修經費,永成古厝只能繼續沈睡在荒煙蔓草中。

永成古厝有著獨特的傾頹美感。(東尼叔 攝)
永成古厝有著獨特的傾頹美感。(東尼叔 攝)

合界村就位於203縣道路邊,但很少有遊客特意繞進合界村。永成古厝群共有8棟古屋,因不敵歲月摧殘而變得滄桑,但卻形成獨特的傾頹美與遺世氛圍,於是便吸引Tony前來拍攝偽文青照啊。在此提醒到訪的遊客,由於現場無人看管,請注意自身安全,切勿為了拍照而攀爬結構破損的屋瓦。

地點:西嶼鄉北側臨海處,距離跨海大橋很近,行駛203縣道入村尋找即可。

建議造訪時段:皆可;若欲自西側高處拍攝古厝群全景,午後為佳。

永成古厝仍留著早期大戶人家的喜字石花窗。(東尼叔 攝)
永成古厝仍留著早期大戶人家的喜字石花窗。(東尼叔 攝)

5.西嶼 漁翁島玳瑁石斑

西嶼鄉早期被稱為漁翁島,跨海大橋南端與西嶼鄉陸地接連處,設有漁翁島旅客服務中心,是遊客短暫休憩、上廁所的地點。漁翁島旅客服務中心經過整修,2019年以「魚躍有餘」為主題,設置了一座巨大的玳瑁石斑雕像,這座雕塑以澎湖縣魚玳瑁石斑為主題,圓睜大眼、血紅厚唇、七彩繽紛頗具喜感。

地點:跨海大橋與西嶼鄉交接處的漁翁島旅客服務中心

建議造訪時段:皆可。

漁翁島旅客服務中心的玳瑁石斑雕像。(東尼叔 攝)
漁翁島旅客服務中心的玳瑁石斑雕像。(東尼叔 攝)

6.白沙 波浪海堤

白沙鄉澎湖水族館旁邊的這道波浪海堤,是網路火紅打卡點;這道海堤存在已久,先前因水族館關館多年,遊客未到此地,海堤也乏人問津;直到2018年澎湖水族館重新開幕,波浪海堤才又突然成為話題的。藍天白雲倒映於海面,橫亙海中央的波浪堤防,有一股超現實的奇幻氛圍,但滿潮時海水會拍打淹至海堤上,此時請勿走上海堤,以免發生意外。

波浪海堤充滿超現實奇幻氛圍。(東尼叔 攝)
波浪海堤充滿超現實奇幻氛圍。(東尼叔 攝)

想拍出好看的網美照須符合幾個要件:

一.小退潮且海水不能乾涸見底,要有海水才有夢幻感。

二.要風平浪靜,才能拍出海中倒影。

地點:白沙鄉澎湖水族館大門口南側,馬路對面的海面上

建議造訪時段:下午時段,由西往東拍攝海中堤防最美。

波浪海堤須要風平浪靜才能拍出海中倒影。(東尼叔 攝)
波浪海堤須要風平浪靜才能拍出海中倒影。(東尼叔 攝)

7.白沙 海中石屋

白沙鄉講美村東北側海岸有一座海中石屋,其聯外道路於退潮時會完全浮現,漲潮後便又淹沒海底,海中石屋自帶一股神秘的荒廢美感,此景點被暱稱是「小摩西分海」,在google map鍵入「講美海中崗哨」就會找到該處。

海中石屋的聯外步道於漲潮時完全被淹沒。(東尼叔 攝)
海中石屋的聯外步道於漲潮時完全被淹沒。(東尼叔 攝)

海中步道於漲潮時異常滑膩,站都站不穩,遊客請勿冒險下海;退潮後待海中道步曬乾,就能步行到對岸小島的海中石屋參觀。此地雖名為「海中崗哨」,但其實就只是早期漁民的休憩石屋而已,遊客不須有太多期待。

地點:沿著講美村東北側海岸的小徑,一路行至盡頭就會到達,此海岸小徑路面很窄只有一輛汽車寬,須行駛到盡頭才有空間可迴轉,建議騎摩托車較方便。

建議造訪時段:皆可。請提前到現場,等待參觀漲、退潮的過程。

退潮後的海中石屋周圍露出大片潮間帶。(東尼叔 攝)
退潮後的海中石屋周圍露出大片潮間帶。(東尼叔 攝)

8.馬公 井垵曬魚場

來到澎湖,怎能錯過大規模的曬魚陣仗,空氣中飄著魚腥鹹香味,這是海島特有的人文風情。位於馬公市南方的井垵曬魚場,日出曬魚、日落收回屋裡,這是曬魚場的日常。

井垵曬魚場是海產加工廠前的大廣場,業者引進漁貨後,在廣場上擺曬漁貨,曬魚乾大約需要1.5~3天的日照,魚乾的軟硬程度,端賴日照天數而定。來參觀曬魚場的遊客,站在外圍觀看就好,千萬別妨礙曬魚工作。

地點:馬公市南方201號縣道39號的井垵曬魚場。

建議造訪時段:豔陽天9:00~15:00。

飄溢濃濃海島風味的井垵曬魚場。(東尼叔 攝)
飄溢濃濃海島風味的井垵曬魚場。(東尼叔 攝)

9.湖西 貝殼教堂

貝殼教堂是澎湖縣政府於2019年設置在湖西鄉林投海灘的打卡景點,外觀是高5公尺、寬4公尺的心貝造型,外殼的流線條紋象徵音律感,內部一顆巨大珍珠象徵愛情圓滿,打造出幸福的氛圍。但貝殼教堂其實就是一座貝殼造型的涼亭而已,到此拍照的遊客,可以到北側的林投旅客服務中心躲太陽。

地點:湖西鄉林投海灘,可先找到林投旅客服務中心再走過去。

建議造訪時段:皆可。

林投沙灘的貝殼教堂。(東尼叔 攝)
林投沙灘的貝殼教堂。(東尼叔 攝)

10.湖西 青螺沙嘴

湖西鄉青螺村的青螺沙嘴,一直都是遊客罕至的秘境景點。青螺沙嘴是由珊瑚碎屑所形成的鉤狀沙嘴,為澎湖本島最大型的沙嘴,弧形海灣造型優美,視野遼闊,可毫無遮蔽的欣賞落日夕陽;極目望去,還能看到遠方白沙鄉的成排風車。

青螺沙嘴的沙丘頂端是小燕鷗的繁殖地。(東尼叔 攝)
青螺沙嘴的沙丘頂端是小燕鷗的繁殖地。(東尼叔 攝)

此地是保育類候鳥小燕鷗的繁殖地,到訪的遊客千萬別驚擾這些貴客。由於海灘落差極大,戲水的遊客千萬要注意自身安全。

青螺沙嘴可觀賞絕美的澎湖日落。(東尼叔 攝)
青螺沙嘴可觀賞絕美的澎湖日落。(東尼叔 攝)

地點:湖西鄉青螺村北側海邊,當地人有許多無名的捷徑可前往。遊客為避免迷路,可走202縣道→湖西鄉青螺村→北轉澎13號線,一直朝西北走到盡頭,遇海堤小路再北轉走到底即可抵達。

建議造訪時段:晴天的午後近黃昏,可觀賞落日。

小常識來一波:西嶼鄉早期是神秘的「漁翁島」

西嶼郷因位於澎湖本島的西邊而得名,總面積18.7148平方公里,是澎湖群島中的第二大島。自古台灣海峽的漁產就極為豐富,有許多漁船在西嶼的西側海域進行作業,捕魚的人員和船隻數量極多,明朝時代就將西嶼島取名為「漁翁島」。

早期跨海大橋未開通之前,對馬公居民而言,只知漁翁島的人都很會捕魚,因常見該島海面漁火點點,對其充滿各種神秘的想像與臆測;直到清朝在規劃行政區域時,漁翁島才改為「西嶼澳」,「西嶼」地名由此出現。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東尼叔。(東尼叔提供)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東尼叔。(東尼叔提供)

作者介紹/東尼叔

前電視台攝影記者、如今是個熱愛旅行的大叔,發揮攝影專業經營「怪叔叔趴趴GO‧東尼的旅遊人生」部落格,至今已記錄旅遊人生長達十多年,已然是資深旅遊部落客,部落格首頁寫道「相機不離手‧世界任我遊」,正是東尼叔當下日常生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