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皮影戲館特展 揭秘永興樂皮影劇團130年傳承故事

高雄在地的永興樂皮影劇團傳承至今約130年,傳承不輟的背後,是五代作戲人的創新與堅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邀請永興樂演師張新國、張英嬌及張信鴻,自今年7月3日起至明年5月31日,於高雄市皮影戲館4樓特展室推出《偶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永興樂皮影劇團特展》,內容聚焦永興樂的家族故事、演師個人作戲歷程,同時反映了當代皮影劇團的挑戰與活躍。
過去沒有電視、電影的年代,看皮影戲是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台灣皮影戲發展已有300年歷史,高雄的彌陀區曾是發展重鎮,因而有「皮影戲窟」之稱。

1890年代演師張利在彌陀庄草創皮影劇團,隨後,張晚於1926年成立「永興樂皮影劇團」,期望接班人永遠高興快樂地傳承。劇團在第三代張做、張歲兄弟,第四代張新國、張英嬌兄妹,迄今第五代張信鴻的接力傳承之下,以紮實的技藝為本,扎根校園,發展跨界合作,同時走入世界舞台。永興樂皮影劇團的傳承與長期推廣皮影技藝,2009年由高雄市政府登錄為「高雄市皮影戲保存者」。
永興樂特展加入戲台的設計更顯張力,依主題分為「快樂作戲」、「作戲全人」、「交流傳承」三大展區。除了說明創團沿革,展示以「專訪」方式引領觀眾進入張新國、張英嬌、張信鴻三位演師的皮影世界,瞭解演師們作戲與生活共存的挑戰,並揭開永興樂如何透過戲劇與現代社會對話的多元路徑。
作為台灣少數現存持續演出的傳統皮影戲團,永興樂特別提供歷史照片、文件、聲音影像等資料,並精選劇團五代演師的珍藏作品,從張利雕刻的士兵戲偶、張晚的偶身作品、張歲演出《哪吒鬧東海》、《割股》、《西遊記》等經典影像。再到第四代張新國的生旦淨末丑戲偶、張英嬌刻製放大版戲偶,以及張信鴻《濟公收妖》演出片段,呈現各代演師對皮影戲的詮釋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