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尼叔愛玩樂》來去鴨川跳烏龜 京都最內行的在地文化體驗

南北縱貫京都市區的鴨川,與京都文化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沿岸風景悠美而有趣,適合追櫻花、賞紅葉和望夕陽;河岸綠地更是當地人悠憩野餐慢跑與散步的場地,來到京都旅遊,不妨安排一趟腦袋放空的鴨川散步行程,試著體驗地道的京都生活。尤其是「鴨川跳烏龜」,更是遊客們爭相進行的京都儀式。

跳烏龜是早期京都人的日常 就此跳出了千年文化
鴨川河床上設有石塊連接河岸兩端,被稱作「飛び石」,「飛び」有騰空跳起之意,「飛び石」就是間隔排列讓人們跳躍著陸的踏腳石。這些石塊的設置起初是為了安定河床的設施,在早期橋樑建設尚不發達的年代,飛び石不失為相對安全的過河通道,京都人就這樣跳呀跳,跳出了千年古都的特有文化。

「跳烏龜」源自踏腳石造型 是內行遊客的特定儀式
飛び石有各種造型,例如千鳥、舟形、櫻花圖案、蒼鷺圖案,還有四方形、三角形等幾何造型。其中以烏龜造型最常見也最廣為人知,於是「跳烏龜、跳烏龜」的一詞,就這麼口耳相傳,流傳開來。


「鴨川跳烏龜」原本是京都人的生活日常,經過網路口耳相傳之後,「來去鴨川跳烏龜」就成為到訪京都遊客爭相進行的京都儀式,據說來京都沒跳過烏龜的人,都不算是內行的遊客。

跳烏龜保留童趣與懷舊 是鴨川代表性的風景
到了現代,即使鴨川河面上已建造了許多橋樑,但人們依舊喜歡特地走下河床,踩著踏腳石跳呀跳地跳過河面,複刻著傳統,也保留了童趣與懷舊。當水位較低時,人們可踩著踏腳石渡河,小朋友則可以在週邊戲水,以往跳烏龜只是京都人的生活日常,如今也成為鴨川代表性的風景。

鴨川水流湍急 遊客跳烏龜要注意安全
鴨川河面經常出現「跳烏龜」的人潮,當地人平日行經鴨川,總愛特地走下河床,踩上烏龜石往對岸跳去。Tony到鴨川觀察跳烏龜的這一天,水勢有些湍急,看到當地人小心翼翼地跳上踏腳石,再一步一步的往前跳躍邁進,這過程若一個腳步不穩,就可以跌進河裡,看得頗令人捏把冷汗的。

來鴨川體驗「跳烏龜」一定要量力而為,腳力不夠或平衡感不佳的人,建議莫要輕易嘗試,以免掉下水去搞得全身濕透而壞了遊興。夏季的鴨川容易因為大雨而漲水,河水甚至會淹沒飛び石,烏龜的遊客們走下河床前,得先觀察水流湍急度,並注意安全。

交通報你知:出町柳站附近的河面最適合跳烏龜
鴨川有四個地點都設置有飛び石,其中以京阪電鐵出町柳站附近的河面最寬、飛び石數量也較多,想來跳鳥龜的遊客,可以搭乘京阪電鐵或京都巴士,來到出町柳站下車,一出地面就能看到鴨川河面上一長排的飛び石。

鴨川納涼床 是夏日限定的河岸風情
在二条大橋到五条大橋之間的鴨川右岸,沿岸料理店每到5~9月間,會在河岸邊設置木材組裝的高床,這些高床稱為「納涼床」或「川床」。「床」在日文指的是地板,所謂納涼床就是料理店、茶屋架設在河岸室外的露天座席,鴨川右岸的料理店約有90間,一字排開的納涼床是夏日限定的風景。

歷經三百多年的變遷與演進 鴨川納涼床延續至今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1591年),整頓了京都三条、五条橋之後,鴨川河岸漸漸興起小店舖,接著茶屋也繁盛起來,於是開始出現了納涼床。江戶時期,河岸附近進化成熱鬧的花街,店舖總數曾達到400多戶。明治時代開始,納涼床活動便固定在每年的7、8月舉行,當時鴨川兩岸都設置了店舖。

1894年鴨川運河開鑿與周邊電車工事之後,鴨川左岸規劃為河岸休憩綠地,左岸的店舖與納涼床便從歷史上消失了,只留下右岸的店舖繼續經營著。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納涼床曾經消失一陣子,但為了延續這特有的文化,納涼床在昭和27年再次現身。

鴨川納涼床非常熱門 一位難求須事先預定
鴨川右岸午後照不到陽光,納涼床的營業時間大多在午後到夜晚,據說大部份的納涼床席位,都得提前預定才行,臨時前往的客人得靠運氣才有機會。每到夜晚,納涼床上的賓客舉杯歡騰,高床上的燈火在鴨川沿岸構築成一排夢幻閃爍的夏季風景,這是京都鴨川著名的夏日風情。

預約不到納涼床的遊客,也可以在午後來到鴨川右岸,放慢步調悠哉地坐在岸邊吹風賞河景,一解京都夏季的悶熱。四条大橋橋上可以欣賞到鴨川納涼床的成排美景,橋下的河岸也是很適合發呆放空的場地。

小常識來一波:鴨川之名的由來,和鴨子並無關聯
現今的鴨川沿岸,其河岸開墾土地最早始於西元5世紀末到6世紀的賀茂氏。之後沿河土地分成了上賀茂村、西加茂村跟下鴨村,這三座村莊之名於漢字標記雖不同,但日文讀法皆為「かも」(kamo),也就是「鴨子」之意。
在日本的歷史文獻中,這條河川最早被稱為賀茂川,明治29年(西元1896年)當時的官員依據新制的河川法,將河川名稱統一為「鴨川」。但因早期的在地人習慣稱其為「賀茂川」,所以便出現一條河有兩個名字的使用。

作者介紹/東尼叔
前電視台攝影記者、如今是個熱愛旅行的大叔,發揮攝影專業經營「怪叔叔趴趴GO‧東尼的旅遊人生」部落格,至今已記錄旅遊人生長達十多年,已然是資深旅遊部落客,部落格首頁寫道「相機不離手‧世界任我遊」,正是東尼叔當下日常生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