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哀歌〉展間。(鄧博仁攝)
〈水泥哀歌〉展間。(鄧博仁攝)

走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虛空之境:當代攝影中的領土與都市凝視》展場,迎面而來的並非攝影對風景的單純凝視,而是一場橫跨地景、記憶與感知的深層提問。這不是一場關於地圖的展覽,而是關於觀看的方式、記憶的存放與遺失的場所。

本展命名中的「虛空」(vanités)來自十七世紀荷蘭繪畫中對生命短暫與無常的反思,今則延伸為對當代世界的不確定感:我們所處的現實,看似穩固,實則如影如幻。這樣的反思貫穿整體策展視覺語言,不僅是對自然、都市與科技的凝視,更是對身分、記憶與存在本身的逼問。

本展架構以「領土」與「都市」為雙軸主題,集結歐陸與台灣的攝影實踐,開展一場穿越語境與歷史的觀看對話。

彭一航,《野餐》系列,2018,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彭一航,《野餐》系列,2018,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阿蘭.比布萊克斯, 〈外掛城市——拉佩碼頭,巴黎〉,2011, 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阿蘭.比布萊克斯, 〈外掛城市——拉佩碼頭,巴黎〉,2011, 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弗雷德里克.德朗格,《巴黎—德里》系列,2010-2013, 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弗雷德里克.德朗格,《巴黎—德里》系列,2010-2013, 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陳伯義,《窗景》,2005-2007, 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陳伯義,《窗景》,2005-2007, 藝術家授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踏查表象〉展間。(鄧博仁攝)
〈踏查表象〉展間。(鄧博仁攝)
「虛空之境:當代攝影中的領土與都市凝視」由赫法耶.蓓朵博士策劃,並由余白擔任協同策展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虛空之境:當代攝影中的領土與都市凝視」由赫法耶.蓓朵博士策劃,並由余白擔任協同策展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在〈人造自然〉單元中,攝影揭示自然作為歷史與文化建構物的本質。列蒂齊亞・勒福爾(Letizia Le Fur)的〈逃逸〉猶如一扇窗,召喚觀者回望自然的起源;塞琳・克拉內內(Céline Clanet)以顯微攝影與夜間動物的凝視,使觀者進入神秘、原始而不可知的自然維度。這些作品顛覆我們對「自然」的理解,提示自然從未純粹,總是文化與慾望的投射結果。

彭一航的《野餐》系列從台灣外食文化切入,拍攝餐廳牆上的巨幅風景壁畫,這些來自網路圖庫的圖像成為都市人對「他方」的想像。他更從風水視角解析,水象徵財、山象徵靠山,壁畫不只是裝飾,而是集體祈願的文化載體。此系列既是對人造自然的反思,也呈現了自然如何在都市資本語境中被標準化與神話化。

〈擴增實境〉展間轉向城市視角,揭示其作為記憶與權力交織的實驗場域。阿蘭・比布萊克斯(Alain Bublex)與弗雷德里克・德朗格(Frédéric Delangle)皆視城市為被「塑型」的主體,透過拼貼與虛構建構出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之間的臨界風景。德朗格以黑白攝影拍攝巴黎街景,將影像郵寄給世界各地藝術家,邀請其在畫面上描繪自己所熟悉的城市風貌,使巴黎街頭與全球城市交錯重疊,產生跨地緣與記憶的都市聯想。

周慶輝則聚焦台灣城市的可見與不可見。他蒐集警方違規取締攝影畫面——原本屬於監控與治理的圖像——轉化為對都市秩序、流動與隱形權力的隱喻。那些看似冷靜、流暢、匿名的街景,其實也是城市呼吸與變動的寫照。他的「當代城市肖像」不再描繪城市表象,而是感知、節奏與記憶流動的視覺痕跡。

〈地質失調〉單元聚焦人類與地景之間日益模糊的界線。張志達《Tattoo on the Earth》系列將地表標線視為人類在自然上的「刺青」,這些交通符號在視覺上構築出節奏與張力,也召喚我們思考:這些痕跡是否承載著人對自然的理解,或只是某種操控與慾望的表徵?

艾曼紐・布朗(Emmanuelle Blanc)則透過《波動》《未知》《石墨》三個系列,揭示自然地景的潛流與縫隙。《波動》讓山體在水紋與岩理中彷彿開始顫動,《未知》則捕捉霧中山體消隱的瞬間,《石墨》則以積雪覆蓋山形,營造出時間凝結的視覺懸置。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一種微觀卻深沉的地質敘事,提示我們:地景不再是穩固不變的自然,而是一種被持續編碼、解構與重塑的感知場域。

〈水泥哀歌〉展區,攝影師凝視城市發展下的被遺忘之地。陳伯義深入桃園眷村與高雄海山社區,以鏡頭捕捉建築傾頹的瞬間。這些影像承載著「仍是廢墟」與「即將成為塵土」之間的懸念,反映都市邏輯下記憶的邊界。

亞歷克西亞・費亞斯科(Alexia Fiasco)與艾迪特・魯(Edith Roux)則以瓦礫、磚塊為媒材,轉印與雕刻居民的影像,使之成為失落記憶的具象載體。從糖果盒到壁紙,從私人物件到可視檔案,她們將廢墟化為記憶的容器,也是一場關於消逝與告別的儀式。

劉文瑄進一步將影像解構為裝置,轉化為蛋形物件,象徵著破殼與重生,呈現記憶雖被摧毀,其精神仍可化為另一種生命形式。

在〈踏查表象〉展間中,台灣藝術家姚瑞中以《巨神連線補遺》回應地景攝影的既定框架,幽默拆解地方神祇與都市空間錯置的關係。他筆下的荒謬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引導觀眾重新省思信仰、空間與權力之間的交纏結構。

展覽亦推出暑期影像教育活動,從逐格動畫到圖像拼貼,延伸影像作為思辨與感知的公共工具。這些工作坊與教育計畫不僅深化影像理解,也呼應策展初衷——如國美館館長陳貺怡所言:「攝影不僅是一種凝視方式,更是我們重新認識世界的切入點。」

文化部長李遠於展覽序言中所述:「攝影作為觀看世界的方式,使我們重新思索並關注周遭的變動與困境。」《虛空之境》所構築的,不僅是影像的展示場,更是一處沉思與定位自身的空間。

展覽的深處,一幅平凡地景中那幾道道路標線與箭頭,彷彿靜靜閃爍著提問的微光。那既非起點也非終點,而是一個等待觀看者進入、傾聽與回應的場所:我們,是否真正與這片土地相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