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舞《黃翊與庫卡》大阪首演 科技結合藝術探索情感邊界

好萊塢科幻愛情電影《雲端情人》曾引發人機戀愛的廣泛討論,台灣舞蹈家黃翊創作的《黃翊與庫卡》,近日首度於日本大阪登台演出,同樣以愛為主題,以現代舞的表演形式,深入探討人與機器是否能發展出情感,再次喚起人們對人機關係未來可能性的想像及思考。

配合文化部主辦「We TAIWAN台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黃翊與庫卡》於8月3日至4日連續兩天在大阪市中央公會堂舉行,每場600席幾近全滿,首日開演前1小時,已有數百名觀眾在場外排隊等候。

黃翊自2012年開始構思《黃翊與庫卡》,他以德國製精密機械手臂「庫卡」(KUKA)為共舞對象,透過精準靈巧的編排,展現細膩且溫暖的人機對話。而庫卡由黃翊親自構思並完成程式設計,僅1分鐘的舞蹈就需耗費10至20小時編寫程式。作品融合現代舞蹈與機械科技,被譽為台灣科技表演藝術的里程碑,至今已巡演19個國家,演出逾百場,屢獲好評。
在大阪首演後的座談會上,黃翊分享創作初衷。他談到,幼時家境不佳,盼擁有像哆啦A夢般的機器人陪伴,因而自學程式設計,讓生硬的機械臂成為舞伴。
此外,黃翊也分享近年推動無障礙藝術的努力,包含去年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的《黃翊與庫卡》、《墨》等作品的口述影像版本,不僅配合演出語音說明,還設計觸覺體驗,讓視障觀眾能觸摸庫卡模型、書法家董陽孜的筆觸。這回在日本演出,也特別邀請日本聲優協助製作口述影像。
談到庫卡的表演情感,黃翊提到,「跟他工作10多年,是把我的靈魂轉移到庫卡上」,但人會變老,庫卡卻彷彿永遠停留在孩童的狀態。日本觀眾提問是否知道庫卡在想什麼?黃翊說,自己同樣很好奇,曾經在一場表演中,嘗試讓他人與庫卡互動,但觀眾反映氣氛低迷,之後便不再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