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譜》展覽的「光織自然」展區呈現藝術家陳景林藝術生涯首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台灣母親河》,以及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圖/文化部)
《台灣光譜》展覽的「光織自然」展區呈現藝術家陳景林藝術生涯首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台灣母親河》,以及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圖/文化部)

「We TAIWAN台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核心展覽「台灣光譜」,自2日起於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沉浸式展演場館「VS.」登場。本次展覽從「台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三大主題出發,透過視覺、聲音與工藝藝術,邀請全球觀眾一同感受台灣文化的獨特魅力。

展覽場地「VS.」為挑高15公尺的當代展演空間,專為投影與沉浸式媒體而設計。

至於三大主題特色,總策展人林昆穎介紹,「台灣本色」展區以前輩藝術家作品為靈感,結合豪華朗機工、柯智豪、夢想動畫與瓦豆燈光,並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合作,重新詮釋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等藝術家的經典畫作,引領觀眾進入創作世界。

《台灣光譜》展覽的「台灣本色」展區,忠實呈現本土早期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帶領觀眾感受寶島自然景觀與光影變化。(圖/文化部)
《台灣光譜》展覽的「台灣本色」展區,忠實呈現本土早期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帶領觀眾感受寶島自然景觀與光影變化。(圖/文化部)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台灣染織文化與自然面貌,尤其特別展出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妻子馬毓秀共同創作的巨幅藍染藝術絣〈台灣母親河〉,作品寬920公分、高294公分,以濁水溪為靈感,描繪其壯闊景觀與文化意象。這條孕育台灣生命的河流,也承載著藝術家的家鄉記憶。陳景林出生於南投水里,童年時常涉水過河,濁水溪對他而言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陳景林夫妻投入天然染料研究,至今已逾40年,累積開發數百種染料植物,建構出完整色系,這回在展覽呈現他們打造的「台灣色譜牆」,展出71種天然色彩,是對台灣土地與色彩文化的深刻回應。

展覽也呈現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打造的裝置工藝作品〈洄遊〉,以藍染作品描繪從雲雨、潮間帶至海洋的水系循環。她說,藍染技法幾近失傳,製作不易,必須在如同生態系統般的染缸中當中,需每日以酒、糖,不斷重複染色與疊加,才能打造出具有完美層次的作品。

「島嶼聲譜」展區用聲音帶領觀眾穿梭記憶,包括音樂人柯智豪「台灣聲場」將台灣廟宇祭典、颱風過境風雨聲、田野鳥鳴聲與城市喧囂交織成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台灣特有種」神獸裝置,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展現台灣信仰環境;豪華朗機工創作「很難很難|台日交流版」,以聲光語言觸及情感與記憶。

「島嶼聲譜」展區用聲音帶領觀眾穿梭記憶,包括音樂人柯智豪「台灣聲場」將台灣廟宇祭典、颱風過境風雨聲、田野鳥鳴聲與城市喧囂交織成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台灣特有種」神獸裝置,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展現台灣信仰環境;豪華朗機工創作「很難很難|台日交流版」,以聲光語言觸及情感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