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深情回顧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廢墟足跡:山巒、離島、城鎮廢墟、人造地獄,他終於體悟到「廢墟宛若宇宙星系無數黑洞,有如被時代淘盡之浪花」。(作者提供)
姚瑞中深情回顧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廢墟足跡:山巒、離島、城鎮廢墟、人造地獄,他終於體悟到「廢墟宛若宇宙星系無數黑洞,有如被時代淘盡之浪花」。(作者提供)

當代攝影與思考的張力,往往來自「被忽略之處」的重現。攝影藝術家新作《廢墟啟蒙》,正是在這種張力中,展開一場介於美學、歷史與哲理之間的考問。

在序文中,姚瑞中深情回顧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廢墟足跡:山巒、離島、城鎮廢墟、人造地獄,他終於體悟到「廢墟宛若宇宙星系無數黑洞,有如被時代淘盡之浪花」……「孤獨幻化永恆」──這不僅是形象敘述,更是存在省思的啟發。他指出,廢墟不僅是破敗,更反射文明翻轉與階級矛盾:無產者、拾荒者、罪人與異端。在這裡,廢墟既是他們喘息之地,也是藝術想像的「溫床」。序文所述非浪漫,而是一種哲學式的「看見」。

姚瑞中2020拍攝於基隆市聖濟宮十八羅漢洞。(作者提供)
姚瑞中2020拍攝於基隆市聖濟宮十八羅漢洞。(作者提供)
姚瑞中1992年拍攝於新北市三芝區飛碟屋牛郎織女。(作者提供)
姚瑞中1992年拍攝於新北市三芝區飛碟屋牛郎織女。(作者提供)
姚瑞中長期透過影像與實地觀察,將廢墟轉化為歷史與空間的檔案。(鄧博仁攝)
姚瑞中長期透過影像與實地觀察,將廢墟轉化為歷史與空間的檔案。(鄧博仁攝)
《廢墟啟蒙》不只是一部攝影集,它是一場文明的省察與建構。(鄧博仁攝)
《廢墟啟蒙》不只是一部攝影集,它是一場文明的省察與建構。(鄧博仁攝)
《廢墟啟蒙》設計巧思在於書殼──它如同一塊從斑駁牆面剝落的磚頭,粗粝有觸感、痕跡猶新,彷彿承載時間與記憶的沉重。(鄧博仁攝)
《廢墟啟蒙》設計巧思在於書殼──它如同一塊從斑駁牆面剝落的磚頭,粗粝有觸感、痕跡猶新,彷彿承載時間與記憶的沉重。(鄧博仁攝)

該書收錄姚瑞中自1990年以來從上萬張黑白底片中挑選出的八百餘張作品,按工業、民生、樂園、軍事、神廟等五個場域分類,重整台灣廢墟風景的大圖景。裝幀令人驚豔:精裝、刷邊、盒裝,使用燙印皮料,宛如聖經般隆重,帶有末日審判的象徵意味,也強化閱讀儀式感。更動人的設計巧思在於書殼──它如同一塊從斑駁牆面剝落的磚頭,粗粝有觸感、痕跡猶新,彷彿承載時間與記憶的沉重。拿起這本書,宛如拾起文明斷片,深刻呼應全書主題。

姚瑞中長期透過影像與實地觀察,將廢墟轉化為歷史與空間的檔案。他在《台灣廢墟迷走》等系列中,揭露都市發展下被棄置的空間與意識形態黑洞;他的作品既非單純懷舊,而是一套「文明記憶」的保存與重構。他亦與學生合作推動 LSD 計畫,實地記錄全台「蚊子館」——閒置公共設施,促使媒體及政策反思,並體現藝術介入公共議題的力量。

序文中那句「所見廢墟已非廢墟,便見廢墟乃無廢墟,存乎於‘解空’而非‘斷滅’矣」,幾乎成為全書的哲學核心。這樣的攝影集不僅停留在影像與紀錄,而是進入對「空性」的藝術省思。在廢墟中,他「放大時間」,提醒我們:在這裡,一切世俗價值都被時間清算,人、權力、欲望無法逃離終將碎滅的命運。

透過廢墟的「斑駁殘破、光影魅惑」,姚瑞中既呈現歷史碎片的美感,也引導我們思考經濟、社會結構與人類命運的脈絡。這種美學與倫理的平衡,在當代台灣藝術中,屬於解嚴世代從社會現實出發的藝術行動與存在反思。當八百餘張影像並置成冊,宛若一幅「鄉城景觀圖」,它不僅是作者的視覺觀察,也是一場「集體」歷史的視覺重構,引領觀看者思索: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向何去?

《廢墟啟蒙》不只是一部攝影集,它是一場文明的省察與建構:透過黑白影像重現被遺忘的歷史斷裂,透過儀式感十足的裝幀提升閱讀深度,透過序文提出哲學對話──廢墟非終點,而是轉化的起點。

也因此,今(31)日下午 14:00 至 17:00,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一樓「未來市光年多功能室」舉行的「攝影上桌創作獎發表會暨姚瑞中《廢墟啟蒙》新書分享會」,便不只是新書亮相的場合,更像是一場將文明斷片重新拼貼的集體儀式。它讓影像與思想在現場交錯,使我們在聲音與空間的共鳴中,再次學會「看見」,並為台灣當代藝術注入一份厚度與永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