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咖啡廳原址為黑美人酒家。(李東明 攝)
維特咖啡廳原址為黑美人酒家。(李東明 攝)

1908年12月,臺北「新起街市場」(現西門紅樓)二樓,出現臺灣第一家咖啡專賣店「關口珈琲」。1930年代,隨著現代化、西洋化的步伐加快,大稻埕成為台灣的重要門戶,外商洋行、領事館林立的大稻埕,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文化交匯之所。歐風逐漸取代傳統,和漢洋混搭的建築立面與時髦著裝的男女走在街頭,帶著「摩登」色彩的都市生活逐漸興起。

維特咖啡廳員工合照於謝里法展覽。(知名作家和菓子 提供)
維特咖啡廳員工合照於謝里法展覽。(知名作家和菓子 提供)

1931年,由留學日本、畢業於明治大學的楊承基創立「維特咖啡」。他曾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是知名畫家楊三郎的兄長。在現在的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口的二樓,開設了「維特咖啡廳」,「維特」源自於《少年維特的煩惱》,象徵浪漫主義情懷與知識份子的精神追求。

維特咖啡廳原址(黑美人酒家時代)的旋轉樓梯。(李東明 攝)
維特咖啡廳原址(黑美人酒家時代)的旋轉樓梯。(李東明 攝)

楊承基對於「咖啡館」的想像,不僅限於販售西洋餐點與咖啡,更企圖打造一個結合飲食、藝術與思想的現代沙龍空間,也請來廖水來擔任主廚與王井泉擔任經理。這裡原本是一家純喫茶,不賣酒、不設女給,但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落差。

維特咖啡廳原址(黑美人酒家時代)室內模樣。(李東明 攝)
維特咖啡廳原址(黑美人酒家時代)室內模樣。(李東明 攝)

隨著營收逐漸下滑, 1932年轉變模式引入「女給」制度,將維特轉為具陪侍性質的酒家式珈琲店。女給在珈琲店中擔任如藝伎般的角色,並非受雇於咖啡店,而是透過營造戀愛情境的陪侍收費。美女如雲的女給穿梭其中,侍者身穿洋裝女僕制服,咖啡有粉味相伴,構成當時「摩登」、「文明開化」風潮的日常寫照。

維特咖啡廳的短暫繁華也為台北摩登飲食文化種下種子,隨著維特的轉型,主廚廖水來與經理王井泉也另立門戶,分別創辦了後來在台灣飲食業界相當出名的「波麗路」與「山水亭」,可說是台灣飲食文化史上的重要推手。

入門口的階梯。(李東明 攝)
入門口的階梯。(李東明 攝)

戰後,維特咖啡廳原址一度轉為「萬里紅公共食堂」,後又改為「黑美人酒家」,直至1996年才結束營業。如今,原址一樓由「森高砂咖啡」進駐,雖然歷史面貌早已不復記憶,但矗立的建築仍殘留著舊日的維特風華,城市與咖啡、戀愛與自由、摩登與文明開化交織而成的台北記憶。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李東明。(李東明提供)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李東明。(李東明提供)

作者介紹/李東明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著有「街屋視野」、「百年街屋」、「百年 波麗路」,持續致力於家鄉守護工作。家族世居艋舺西昌街,為渡海來台第十代。父親李正義與波麗路廖賜麟董事長為莫逆,廖董也將其視如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