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團隊特別選擇甫修復完成的「硓𥑮石黃宅」作為展場。這棟古厝曾是清代五條港商業區的核心,如今成為建築美術館。(圖/國海院)
策展團隊特別選擇甫修復完成的「硓𥑮石黃宅」作為展場。這棟古厝曾是清代五條港商業區的核心,如今成為建築美術館。(圖/國海院)

台江內海的潮聲再次浮現。由國家海洋研究院策劃的「看台江.踅五條港-沙洲、港口與沉沒的記憶」特展,自10月16日至10月30日在台南中西區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登場,18日上午舉行開幕茶會,吸引海洋文史與考古界人士齊聚,一同走進台江四百年來的海洋記憶。

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致詞指出,台江曾是一片閃爍海光的內海,既見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航海壯舉,也留下清代五條港商貿繁華的盛景。如今海退成陸,街巷取代水道,但那片海的靈魂仍深藏府城之下。國海院自2021至2023年完成台江水域沉船歷史與磁力探測研究,今年首度以展覽形式呈現成果,並搭配專題講座、走讀導覽與微學分課程,讓民眾從歷史現場重新理解台江的變遷與韌性。

展覽以「沉沒的歷史、浮現的文化」為主題,分三大主軸展出。首區從地形演變談起,回顧曾文溪改道、內海陸化等自然變遷,以及理加事件、麻豆社事件、鄭成功攻台等歷史節點,呈現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歷史畫卷。第二區則揭開荷蘭東印度公司沉船的神祕面紗,透過《熱蘭遮城日誌》與磁力探測資料,推測十四艘沉船的可能位置,並結合地層岩心定年與沉積分析,重繪17世紀航路與沉沒軌跡。第三區聚焦教育推廣成果,展示系列講座與導覽課程,從清代貿易網絡到安平港地景變遷,邀觀眾走入現場,體驗歷史如何在土地與海潮間再生。

策展團隊特別選擇甫修復完成的「硓𥑮石黃宅」作為展場。這棟古厝曾是清代五條港商業區的核心,如今成為建築美術館,其厚實石牆與拱門,象徵時間的堆疊與文化延續。展覽巧妙運用空間結構與光影,營造如潟湖般的流動感,讓觀眾彷彿穿越時空,看見海洋如何在城市底層靜靜呼吸。

陳璋玲表示,國海院肩負推廣海洋文化的使命,期盼從台江啟程,串聯運河百年與商港變遷,未來將推出紀錄片,延續「從海出發」的文化探索。她說:「我們希望喚醒府城與台江的共同記憶,讓更多人重新與海洋對話。」展期至10月30日止,系列講座與走讀活動詳情請上活動網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