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在漁獲中發現一隻可愛的河豚,相當開心。(羅琦文攝)
民眾在漁獲中發現一隻可愛的河豚,相當開心。(羅琦文攝)
屏東縣佳冬鄉塭豐社區舉辦漁村牽罟文化活動,滿滿的漁獲讓大家開心不已。(羅琦文攝)
屏東縣佳冬鄉塭豐社區舉辦漁村牽罟文化活動,滿滿的漁獲讓大家開心不已。(羅琦文攝)

屏東縣塭豐社區舉辦「漁夫生活節漁村牽罟文化活動」,26日在佳冬鄉塭仔滯洪池舉行,民眾體驗古早漁村文化,還有各種手作活動、市集。民眾撈起滿滿的漁獲,還發現一隻可愛的河豚,開心不已。

塭豐社區舉辦漁村牽罟文化活動,大家奮力拉起漁網。(羅琦文攝)
塭豐社區舉辦漁村牽罟文化活動,大家奮力拉起漁網。(羅琦文攝)

屏東縣佳冬鄉林邊溪出海口左側的塭豐村是傳統小漁村,也是石斑魚養殖重鎮,早期牽罟活動在塭豐漁村非常盛行,隨著漁業發展以及海岸線倒退,這種集合眾人之力,將漁網拖上岸的捕魚方式已不復見,社區近年致力轉型深度旅遊的休閒漁業,透過舉辦牽罟活動,讓社區及遊客認識漁村文化演變過程,體驗早期漁民如何運用智慧與技巧捕魚,也傳承台灣特有漁業文化。

早年在漁村常見的牽罟活動,現在已經消失,塭豐社區重現牽罟活動,讓民眾體驗古早漁村文化。(羅琦文攝)
早年在漁村常見的牽罟活動,現在已經消失,塭豐社區重現牽罟活動,讓民眾體驗古早漁村文化。(羅琦文攝)

原本預定在沙灘舉行的牽罟活動,因潭美颱風外環氣流影響,海邊浪高達2公尺,為了安全考量改到塭仔滯洪池舉行。民眾奮力拉起漁網,滿滿的漁獲讓大家驚呼不已。除了傳統牽罟活動,還有鹹鴨蛋、海藻爆爆珠、苔迪熊等各手作活動,以及市集、屏東客家八音、牽罟歌表演,中午吃海口飯湯,讓遊客體驗早期漁民捕魚、吃魚的生活方式。

塭豐社區牽罟活動還有DIY課程,民眾動手製作鹹鴨蛋。(羅琦文攝)
塭豐社區牽罟活動還有DIY課程,民眾動手製作鹹鴨蛋。(羅琦文攝)
塭豐社區牽罟活動DIY課程,以水苔製作可愛的苔迪熊盆栽。(羅琦文攝)
塭豐社區牽罟活動DIY課程,以水苔製作可愛的苔迪熊盆栽。(羅琦文攝)

塭豐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吳世昌表示,牽罟在4、50年前是很常見的漁村捕魚方式,但因時代演進已不復見,因此以文化體驗方式重現。塭豐社區原本有500甲農田,現已成盤500甲魚塭,早期因漁業資源豐富,衍生出多種捕魚方式,然而以前並非人人都有資金造船,所以塭豐漁村發展出群體拉網的「牽罟」捕魚方式,漁民先搭設簡易的竹筏或舢舨,再載罟(漁網)出海撒網,將漁網圍繞成倒U型、並在兩翼各留1條長曳繩牽引,仰賴岸上數十名留守人力將漁貨拉上岸,這些人力須在腰上「綁腰草(台語)」,以避免拉扯繩索時受傷,大夥合力將漁網拉上岸,並將漁貨分送給協助的人。

吳世昌說,「牽罟」有著先民的智慧,不是隨時可以進行的,要看水流方向及魚群位置,所以早期牽罟的時間不一定是白天,黃昏或清晨都可能。另外,不管吃飽與否,只要船東家吆喝要拉網捕魚,村內大人小孩通通往海邊走,當下的辛苦滋味非外人能體會,也形成地方特色歌謠「牽罟歌」,在等待牽罟的過程,為了讓大家填肚子,也會就地挖沙坑燒烤在地食材,形成特殊的沙窯餐。

來自高雄的60歲吳先生說,小時候只聽過牽罟,沒有看過,牽罟變成一種傳說中的生活方式,他從第1屆牽罟活動參加到現在第9屆,感到相當有意義,一個活動有文化才會長久,光是吃吃喝喝是很虛浮不實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