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尼叔愛玩樂》京都建仁寺國寶風神雷神圖、罕見雙龍圖 不藏私全公開

京都祇園喧嚷的花見小路,是各國觀光客必訪的古老花街,正當大家猙獰地追著準備上工的藝妓拍照時,很少人會注意到花街盡頭,有一座屹立了八百多年的建仁寺。這座的重量級古禪寺是花街的寶藏庫,清幽環境完全隔絕外界紛擾,寺中珍藏的日本國寶「風神雷神圖」、氣勢磅礡的「雙龍圖」與幽雅的「雲龍」圖,大方公開讓遊客參觀拍照,堪稱是京都CP值最高的古老禪寺。

交通報你知:花街盡頭 一入山門即進入寧靜境界
南北走向花見小路,往南一直走到底就會看見建仁寺的山門和入口石碑,步入山門一秒便進入充盈禪意的寧靜世界。建仁寺佔地廣大,有多個出入口可進入寺中,但唯有花見小路南端的山門,最靠近寺院珍寶的展場。

光著腳丫逛古寺 莊重心意盡攬珍寶與收藏
建仁寺是鎌倉幕府二代將軍源賴家於1202年所創建,授命榮西禪師為開山祖師,以當年的年號「建仁」為寺名,山號東山,是京都最古老的禪寺之一,名列京都五山。參訪者可自由觀賞境內的歷史建築外觀,但想參觀建築裡面的珍藏、國寶與庭園設計,須付拝観料金800日圓(2025年價)自本坊進入。

脫掉鞋子自本坊進入後,遵循內部規劃的參觀動線,沿著木造廊道穿梭於書院、方丈與法堂等重要建築,建築內部就是寺院的珍寶展示場所。Tony此趟是為了罕見的雙龍圖而來,於是就直奔其所在地點的法堂而去。

罕見的穹頂雙龍圖 須仰躺地板才能完整拍攝入鏡
建仁寺的法堂建於1765年,又稱為「拈華堂」,名列京都府指定有形文化財。法堂是高僧講經說法的講堂,安置本尊釋迦牟尼佛。內部天花板的「雙龍圖」,是建仁寺非參觀不可的重頭戲之一,雙龍飛舞栩栩如生,彷若即將從天而降般地氣勢非凡。

「雙龍圖」尺寸長15.7公尺、寬11.4公尺,是西元2002年為了紀念建仁寺創建800年,由畫家小泉淳作耗時兩年所完成。一般禪寺天花板繪的多是單龍圖,而建仁寺法堂天花板繪製的是罕見的雙龍圖。

許多禪寺天花板的珍貴龍圖,因視為珍寶所以只能參觀不能拍攝;而建仁寺的雙龍圖全年有很長一大段時間對外開放參觀,還鼓勵遊客盡量拍照拍個夠,為了順利拍攝氣勢非凡的雙龍圖, Tony可是整個人仰躺在地板上喬角度,才勉強讓整個天花板都入鏡啊。

方丈參悟天上人間 「雲龍」墨寶大公開
法堂緊臨方丈,寺院住持的居所就稱為「方丈」,建仁寺的方丈是1599年自他處遷過來的,目前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方丈內部規劃為公共空間與待客空間,另有私人起居的空間。

簷廊下的木地板是遊客最愛的休憩處,可以在此觀賞方丈前庭大雄苑的枯山水庭園。此庭園地面佈置水波紋白砂象徵海洋、青苔、松樹與巨石象徵天上人間,整體構成莊嚴寧靜、富含禪意的冥想氛圍。Tony都來到禪寺了,就算真的看不懂枯山水,也得對這些難以言喻的禪意,表達似懂略懂的領悟啊。

建仁寺的方丈另規劃了許多空間,內部飾有精緻的障壁畫、屏風也全部開放參觀,其中畫在拉門上的「雲龍」,是出自桃山時代代表畫家之一的海北友鬆水墨畫,與法堂的「雙龍圖」都是建仁寺重要的展示作品之一。 由於建仁寺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來對重要的墨寶真跡進行維護,所以這幅「雲龍」作品是高精細的電腦複製品,真正的墨寶已移至博物館保護收藏了。

日本常見的「風神雷神圖」 是建仁寺的珍藏國寶
日本各處文宣品上常見的「風神雷神圖」,已被指定為日本國寶,也是建仁寺重要的珍寶之一。「風神雷神圖」是屏風上的畫作,這是江戶時代琳派知名畫家俵屋宗達晚年的代表作,這面屏風以金箔抽繪為底,左繪雷神、右繪風神,栩栩如生於屏風上奔馳。

對於國寶「風神雷神圖」屏風,建仁寺也缺乏有效維護的資源,所以真跡已寄置於京都國立博物館內,寺內展示的是「風神雷神圖」屏風是是精細的電腦複製品。對於真跡的追求,Tony倒也沒那麼熱情,所以能在建仁寺看到接近真跡的日本國寶,已經心滿意足了啊。

潮音庭盤腿禪悟 青苔庭院四季流轉
潮音庭是本坊內部的庭院,地面滿佈青苔,四周一片翠綠,悶熱夏季裡能感受難得的天然泌涼;秋天則轉為繽紛燦紅,四季在此庭院中悠悠流轉。潮音庭中央有三座直立的「三尊石」,代表佛祖及兩位僧侶,旁邊平置的石塊名為「座禪石」,意謂坐禪進行冥想。

看完國寶珍藏正準備離開時,沒想到竟被這座潮音庭給吸引,Tony就這樣光著腳丫坐在木質地板上,望著雅緻且幽靜的潮音庭放空,夏季燥熱的心境也跟著沈靜許多,這或許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禪意領略吧。

說不出口的「○△□乃庭」 領悟宇宙根源的形態
順著參觀動線行走,中途會經過一座小型枯山水庭院,庭院之名為「○△□乃庭」…呃…這真的不是亂碼,Tony也沒有寫錯,這庭院真的是以圓形、三角形和方形的符號為名,一時之間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唸出口。
據建仁寺方官網所述,「○△□」三圖形是宇宙根源的形態,庭院中的青苔與波浪白砂是○,庭院形狀與井戶是□,樹木是△,建構出禪宗「地水火風」四大思想,至於哪個是風?哪個是火?全憑遊客各自的慧根各自領悟了。

小常識來一波:「拝観料」不是門票或入場券 而是不須納稅的香油錢
日本佛寺的入場費用稱為「拝観料」,與須要向政府納稅的「門票」或「入場券」不同。「拝観料」被視為宗教上的「賽錢」或「喜捨金」,也就是世俗常說的香油錢,不能根據地方稅法來徵稅。
西元1983年,京都市為彌補財政惡化,曾向市內36間神社、寺院徵收「古都稅」,規定每筆拝観料都要徵收50日圓。此舉引起清水寺、金閣寺、南禪寺等各大具有影響力的寺院反彈,紛紛關閉山門,停止拝観,結果嚴重影響了周邊土產店和相關旅遊產業的生意,古都稅爭端持續五年後,最終該條例被迫廢除。

作者介紹/東尼叔
前電視台攝影記者、如今是個熱愛旅行的大叔,發揮攝影專業經營「怪叔叔趴趴GO‧東尼的旅遊人生」部落格,至今已記錄旅遊人生長達十多年,已然是資深旅遊部落客,部落格首頁寫道「相機不離手‧世界任我遊」,正是東尼叔當下日常生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