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潮間的凝視》攝影展 洪清漳用鏡頭喚醒生態保育意識

研究金門海岸生態長達20多年的退休老師洪清漳,以鏡頭紀錄下無數的潮間帶物種與環境變遷;為喚醒人與海洋的共生記憶,他特別整理出近6、7年間拍攝的65張珍貴照片,在文化局舉辦《潮間的凝視》個人攝影展,今(9)日舉行開幕儀式,將展出至13日止。透過鏡頭帶領民眾深入認識金門的潮間帶,捕捉生命的律動與環境的變化。

從烈嶼卓環國小退休的洪清漳老師,多年來走訪金門各大潮間帶,迄今已紀錄超過1500種海洋生物,其中包括台灣未曾紀錄的物種,甚至在2019年發表並以其姓名命名的新物種「金門鐘螺」,成為金門自然史上的重要發現。
洪清漳表示,展覽中每一張作品,皆來自他長年在金門沿岸蹲守、涉水、潛伏拍攝的累積,凝聚著對家鄉海岸長達20多年的守望與深情;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饗宴,更是一場對海洋生態的凝視與省思。

洪清漳也指出,這次展出內容涵蓋豐富的潮間帶生物影像,展現金門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更透過空拍視角呈現當前環境變遷的警訊-「互花米草」快速蔓延,悄然改變原有生態;蚵田覆蓋於積砂之下,昔日豐收成為回憶;海漂垃圾隨波而至,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海的生命力,也目睹它逐漸消逝的過程。
「攝影是一種凝視」,潮間帶是海與陸的交界,也是生命繁衍的搖籃,洪清漳希望觀者能從每一幀畫面中,重新理解金門潮間帶,理解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係;我們在沙灘拾貝、在海上搭蚵棚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這片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衝擊。

洪清漳強調,「拍攝只是記錄,行動才是關鍵」,這場展覽不只是邀請觀眾「看見」海洋,更期望喚起改變的行動,減少海漂垃圾、支持友善養殖、正視外來種的擴張,共同守護金門這條仍在呼吸的海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