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姚瑞中於英國倫敦展場。(圖/姚瑞中提供)
藝術家姚瑞中於英國倫敦展場。(圖/姚瑞中提供)
姚瑞中與牛津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Margaret Hillenbrand對談。(圖/姚瑞中提供)
姚瑞中與牛津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Margaret Hillenbrand對談。(圖/姚瑞中提供)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15日,台灣當代藝術正式進軍全球藝術舞台的最高殿堂。由英國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楊佳玲策展、陳建今協同策展的《抒情.暴:倫敦當代台灣藝術展》(A Blast of Lyricism: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 in London),在倫敦梅費爾(Mayfair)核心地帶的Frieze展覽空間──No. 9 Cork Street盛大開展。這場展覽不僅是台灣藝術首次登上全球最昂貴、最具話語權的畫廊戰區,更象徵台灣文化能量的集體亮相。

本次展覽獲文化部「文化黑潮計畫」補助與指導,並由耿畫廊協辦。No. 9 Cork Street為Frieze於2021年設立的策展型空間,由總監Selvi May Akyildiz領導,是國際畫廊最夢寐以求的展演平台。能登上這裡展出,意味著台灣當代藝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進入國際對話的核心。

姚瑞中展出作品。(圖/作者提供)
姚瑞中展出作品。(圖/作者提供)

策展人楊佳玲以「抒情」與「暴」為雙重軸線,揭示感性與理性、詩意與力量之間的辯證關係。她指出:「台灣的抒情,不是柔軟的姿態,而是一種思考的強度;它在歷史的縫隙中,試圖尋找世界的共感。」

姚瑞中展出作品。(圖/作者提供)
姚瑞中展出作品。(圖/作者提供)

九位參展藝術家-薛保瑕、蔣友梅、姚瑞中、陳浚豪、楊忠銘、蘇孟鴻、邱承宏、李若玫、何宇森-橫跨四個世代,以水墨、裝置、雕塑、影像與多媒材創作,展現從詩意到批判、從材質到觀念的層層轉譯。他們共同回應一個核心問題:在全球化、數位化與政治多元的時代,台灣藝術如何以自身的文化記憶與哲學深度,轉化為世界語彙?

展覽以四個主題單元串連當代「抒情」的不同層面:

在〈後民國偽山水〉中,藝術家打破傳統水墨與山水語法的疆界,以當代媒介回應全球化與政治角力中文化遺產的形變與再造。〈物的秘境〉則以詩意與物質性的交會為核心,透過日常物件與有機形態,喚起人、物、土地間的情感紋理。〈情的溫度〉從破碎與開放的構圖出發,反思文化翻譯與原民身分的複雜性,使情感不再是個人私語,而是時代的回聲。〈有為法〉以東方哲思為底,透過詩意美感表達時間循環與存在流動的本質,直指「大化無常」的生命觀。

這四個單元構築出一場跨越時間與文化的感性辯證:抒情成為暴力的內在節奏,而暴力,也成為抒情的極限表現。

《抒情.暴:倫敦當代臺灣藝術展》展場。(圖/姚瑞中提供)
《抒情.暴:倫敦當代臺灣藝術展》展場。(圖/姚瑞中提供)

展覽期間亦規劃一系列國際論壇與茶會,深化藝術與思想的對話。10月30日首場論壇邀請藝術家薛保瑕與蘇孟鴻對談,並由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ichard Thomson主講;同日18:15舉辦貴賓預展。10月31日論壇則由蔣友梅與姚瑞中與牛津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Margaret Hillenbrand對談,隨後舉行開幕茶會。11月1日第三場論壇邀請陳浚豪與楊忠銘與策展人楊佳玲、協同策展人陳建今進行對話,當晚茶會由鹿野茶房設計。活動同時感謝曜畫廊、九份茶坊、莊記茶葉、福茶苑、COFE與MANO MANO等品牌的跨界支持。

這場展覽之所以重要,原因不止於規模,更在於意義:

第一,這是台灣當代視覺文化首次進入倫敦一級商業畫廊戰區,在全球藝術重鎮梅費爾高昂租金與嚴苛評選中脫穎而出,象徵臺灣藝術國際能見度的飛躍。

第二,這是台灣當代藝術論述的國際化里程碑,文化部政策支持與英國學術界連結,使台灣藝術不再只是輸出作品,而是建立一套可被全球理解與對話的美學坐標。

第三,這是東西方美學交會的新典範,展覽不僅呈現作品,更以「抒情」與「暴」的張力作為哲學提問:台灣視覺文化能否成為東西辯證的交會點,並在全球藝術史的版圖上留下自身的筆劃?

當倫敦秋光傾灑在No. 9 Cork Street,來自島嶼的藝術能量正以細膩的詩性與猛烈的思辨震盪國際藝壇。《抒情.暴》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文化的宣言——一場屬於台灣的抒情革命,正於世界的中心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