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台北的牛肉麵歷史,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塔城街牛肉麵,那個臉盆般大碗、肉多又便宜牛肉麵,其實這間超值麵店不在塔城街,而是在鄭州路38巷,這裡因為有醫院,還有北門站的客運集散地,大量的人潮來往營造飲食需求,造就了牛肉麵街與一大袋果汁的盛況,只可惜在2004年後,因都市計畫而拆遷,牛肉麵街的盛況已不復見。
貴陽街被稱為「台北第一街」,是台北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條道路,早期漢人到此,於淡水河畔貿易,是台北開發的重要足跡,日本時代時馬路開通,從貴陽街可以自河畔一路通行至總督府,是一條開發非常久遠甚至可說是見證台北成長足跡的古道。
萬華曾經有一條通往新店的鐵路,被稱為萬新鐵路,以萬華車站為起點,順著今天的汀州路與羅斯福路,一路南行通往如今的新店捷運站,是貨運、煤礦與客運共用的鐵道運輸,也是早期人們前往碧潭約會的大眾交通工具,如今鐵道雖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捷運新店線,繼續運行著這條古早的路線。
為慶祝國立故宮博物院一百周年,中華郵政公司與故宮攜手合作,於17日發行「國立故宮博物院100﹢院慶紀念郵票」,並於下午辦理發行典禮,此次共發行1套4枚及小全張1張,將商周時期的〈嬰祖丁鼎〉、北宋時期的〈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及〈宋 范寬谿山行旅圖 軸〉、清乾隆年間的〈洋彩玲瓏轉旋瓶〉與〈雕橄欖核舟〉等5件館藏文物收於方寸之間,集郵迷收藏郵票就等於就是典藏國寶。
料舘口街是個老地名,位置靠近萬華的環南路一段,「料」代表木材,因為此處靠近淡水碼頭,在清代這邊是木頭加工與輸出的所在,早期俗諺中說艋舺有「三好」: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這「第二好」說的黃阿祿嫂,正是早期管理料館口街一帶的大人物,是見證艋舺地區發展的女性企業家,黃阿祿嫂當年為維護家族事業與安危,聘僱了18名武功高強的武師,因此也被當時的人稱為「18王爺」,這段聘雇武師維護治安與練武強身的故事,在2000年時被拍成了電視劇,正是首播就創下高達12.08% 收視率、鼎鼎大名的傳奇台劇《飛龍在天》。
豊漁餐飲集團(7847)擴大市占,旗下個人鍋物品牌「牛喜 壽喜燒水炊鍋」第三間店進駐百貨美食一級戰區、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A8,10月16日正式營業。慶祝開幕,「牛喜」A8店即日起推出限時優惠活動:凡點黑毛和牛套餐,加價100元即可升級「大盛」方案、肉量增量30%,以饗廣大消費者。
萬華火車站南邊有一區被在地人稱為堀江町的古地名,源自於日本時代,有條名為赤池的河道流經此處,因而命名為「堀江町」,戰後雖然堀江町不再是官方命名,但居民早已習慣了這個稱呼,加上旁邊的河道雖早已整治為大排水溝,卻是一直到1973年才正式加蓋成為現今的西藏路,所以還能聽到在地人稱呼此區為堀江町,同時本區早期因為南邊靠水道,北邊又有縱貫線鐵道夾著,因此都更進程較慢,如今倒也成為了散步萬華的路徑中,少數還能見到清帝國時代與日本時代紋理、且人們仍舊生活於其中的慢活地區。
西門町是台北歷史發展中非常獨特的一個城鎮,清帝國時期這裡曾是杳無人煙的沼澤地與亂葬岡,直到日治時期當局在治理台北時,因需要打造一個專屬日本人生活的場域,故而特別將此處填平整頓,並且參考日本東京的淺草地區來做規劃,將這裡打造成一個日本味濃厚的娛樂市鎮,形成了多年總是熱鬧並走在流行最前線的西門町,其中,以電影產業發展影響最深,西門町有日本時代誕生、全台灣最早的電影院,以此為始,造就了西區電影產業的盛世,也形塑出西門町最知名的電影街。
由「中時新聞網」觸Mii頻道與艋舺在地好店「 萬味福利社」攜手推出的「萬華一碗入魂」徵文活動,眾多讀者分享自己與萬華小吃之間鮮活的人生故事,歷經難以取捨的艱難評選後,在日前公布了10名佳作獲選者,9/28晚間,主辦方與獲選者們終於在萬味宴上相見歡,最遠有從台南前來參加的上班族,而年紀最小的獲選者年僅15歲、還在讀高中,還有多位萬華在地民眾也參與本次活動,獲選者們透過圖文來分享萬華美食的好滋味,也分享了萬華美食與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