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市場與東三水街市場的前身,來自於台北市在日本時代第一座符合新式衛生政策的現代化市場-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這座建立於1935年的市場,以相當前衛的馬蹄造型,大量開窗的自然採光、通風以及排水溝系統,成為當時現代化市場的代表,只是當人口逐漸成長,攤販也越來越多並向市場外溢出時,市場逐漸因為外部攤商競爭而蕭條,最終變成了倉庫,搬出市場外的攤商,則演變成原始新富町市場出來的公有市場攤商,以及後來在東三水街成長出來的私有攤商,雙方因使用執照不同而同時發展成新富市場與東三水街市場,形成了如今同條街左右兩邊分別是不同市場的少見情況。
2024年第4季起,交通部觀光署以全臺22縣市,一起推動「台灣觀光100亮點」,並結合13處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每月輪流由各縣市擔任亮點主打星,7月將由台南市及台東「輪值」,成為環島月月Party活動主打星,其中南台灣的台南以「玩轉臺南‧百樣精采」為主題,規劃出系列活動,並配合活動推出共42梯次的臺南亮點遊程,邀請全國民眾今年夏天到臺南夏趴,其中「這一條路線」還甫獲「台灣旅遊大賞」漫遊臺灣路線獎,不要錯過!
萬華火車站曾經是台北最大的貨運站之一,因應貨運需求與工業的交通區位影響下,孕育了非常多台北輕工業的發展,像是台灣最早的玻璃產業就來自萬華,站前第一排古蹟建築的「金義和行」陳家,就投資了第一家玻璃工廠,開啟了台灣的玻璃產業,另外像肥皂、木材等,目前還能見到火車站前有許多的服裝行,也是在如此的脈絡之下,跟著一批從彰化洪家村上來打拚的人們,以銷售布料發展到一家一家「前店後廠」的服飾店,發展出比五分埔還要老、台北最具歷史的艋舺服飾商圈。
走進萬華三水街裡的市場,有個有趣的畫面,一邊叫東三水街市場,一邊則叫做新富市場,兩座傳統市場並列在一條路的兩邊,成為台北市一道有趣的風景,可以一次逛上兩座市場,走著走著在新富市場這一側,一定會看一家乾淨明亮的攤位,裡面坐著老闆夫妻正以極快的手速現包水餃,這家攤位就是在地知名的水餃店-多餃舍。
南萬華被稱為台北市的糧倉之地,除了這裡自古有著有別於艋舺的古地名-加蚋仔,見證了台北百年來的農業發展,目前台北最重要的食物來源第一果菜批發市場、魚類批發市場、家禽批發市場跟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的環南市場,全部都聚集在南萬華。
黑松(1234)歡慶100周年,第二波限量紀念商品包括「黑松飲料自動販賣機公仔」迷你盒玩、攜手TOMICA以1960年代運輸貨車為原型打造「台灣黑松經典復刻運輸車」、以及經典罐裝黑松沙士「紓壓捏捏罐」等全台開賣。
萬華車站曾經是台北數一數二的貨運站,許多因為交通區位因素的工業,也就在此孕育而生,像是肥皂、服飾還有台灣最早的玻璃產業,這些工業發展,都是在萬華車站周邊拓展,也讓許多工藍領階級在此打拼,那一碗能讓人吃得開心又飽足,還能補充一天勞動熱量的食物,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基本上來到艋舺吃飯,問哪家燒肉好吃,八九不離十在地人會跟你說周記肉粥店,這是這家從1956年創業至今,許多老家族恆久不變的美味,像我家就是從祖父那輩開始,吃了三代人早餐的回憶。
百年的艋舺老城區裡,有兩條並列而行的古道,現今稱之為貴陽街與長沙街,在這兩條路之間夾著一座清代就存在的古老廟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路與廟形成的街廓,是見證艋舺城區發展的重要標的,而在這樣古色古香的區域裡,藏著一間開業僅有五年,但有著老文化底蘊的手搖飲料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