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肉粥還有一項不輸肉粥的名品,就是招牌黃金脆皮燒肉。(施景耀 攝)
周記肉粥還有一項不輸肉粥的名品,就是招牌黃金脆皮燒肉。(施景耀 攝)

基本上來到艋舺吃飯,問哪家燒肉好吃,八九不離十在地人會跟你說周記肉粥店,這是這家從1956年創業至今,許多老家族恆久不變的美味,像我家就是從祖父那輩開始,吃了三代人早餐的回憶。

周記多年沒變的用餐環境。(施景耀 攝)
周記多年沒變的用餐環境。(施景耀 攝)

周記傳承三代的創業之路,就像見證了老萬華地區的近代發展史一樣,第一代的創辦人早年是在西門町從日本時代就在的台灣瓦斯株式會社工作,後來因為個人興趣接觸到辦桌後,索幸就創業做起吃的,在康定路與廣州街口頂下攤位,賣起鹹粥與紅燒肉,甚至也有過炸花枝與雞捲等,有段時間位置搬到另一家市場名店阿偉咖哩的現址,最後才又三遷到如今的店面至今。

周記的菜單。(施景耀 攝)
周記的菜單。(施景耀 攝)

既然叫做肉粥店,第一個吃的就是鹹粥,口味從我有印像吃到現在,幾乎沒有太多改變,有油蔥、蝦米、豆皮丁、肉羹等,加上米粒分明像飯湯的鹹粥,在我小時候還有加過竹筍,不過到目前的版本已沒有添加,而這一碗粥我特別要介紹那一塊肉羹,根據第二代老闆的說法,因為沒有經過自己手做的食材,他都不放心,所以都是自己採買新鮮豬肉,自己捏製而成,完全不靠外面批貨,每次吃粥時,我都會對那塊肉羹燃起一絲敬佩。

肉粥與肉羹。(施景耀 攝)
肉粥與肉羹。(施景耀 攝)

第二樣遠近馳名的招牌,就是周記的燒肉,沒有添加傳統紅燒肉的紅趜,不依靠染色獲得賣相,而是以自豪的手藝燒製出黃金脆皮燒肉,點餐時還能跟老闆說想要肥一點還是瘦一點,記得一定要沾上老闆特製的雙味醬,這是老闆在試吃外面的許多沾醬之後,自己研發出來的比例配方,一口下去那個酥脆感與肥瘦適中的肉,真的是幸福滿溢。

招牌黃金脆皮燒肉。(施景耀 攝)
招牌黃金脆皮燒肉。(施景耀 攝)

如果在等餐時,可能留意一下切肉的老闆前面,會有一台小型的監視器,是專門監看後場炸肉的狀況,第二代的老老闆說他接掌之後就在三十多年前裝設,為的是確保肉的品質,當客人不多時就會請後場不要炸太多肉,開始排隊時就會透過監視器確保有人持續在炸肉,透過這樣傳統的方式,維持現場的肉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讓每個上門的客人都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吃到溫熱的燒肉,光是這件事,其實就能理解周記肉粥店爲什麼可以在這裡穩定經營這麼多年,成為了艋舺人口中的燒肉傳說,注重品質的細節,決定了老客人的忠誠度。

使用多年的後場監視器。(施景耀 攝)
使用多年的後場監視器。(施景耀 攝)

店裡還有個隱藏商品,是夏天才會有的筍尖,帥氣的三代小老闆說以前是賣綠竹筍時,把頭切下來自己吃的,但後來會有客人會特別點那塊特別嫩的筍尖,就慢慢變成了隱藏招牌,因為量不多太晚去就點不到了,有機會也可以試試看喔。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施景耀。(施景耀 提供)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施景耀。(施景耀 提供)

作者介紹/施景耀

沐育文化共同創辦人,萬華100 碗始作俑者。累積導覽場次超過千場,培訓上百場導覽實作,同時有著九份施金春號礦業族人、三鶯李氏家族後人以及艋舺第五代等多元歷史身分淵源,醉心於歷史研究、肆意的徜徉在傳統文化與老房子間穿梭,學習各式有趣古老知識,擅長以小學教育的專業背景說故事,搭配著大量的歷史典故、鄉野奇談與地理知識,帶領每一位對古老文化傾心者,一起深入探索老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