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七娘媽 鹿港獨特「糖粿」有深意:裝七娘媽的眼淚

今日是農曆7月7日,又稱七夕,除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外,其實民間在七夕這天,也衍生許多相應的拜拜風俗,彰化鹿港就傳承了從泉州流傳而來拜「七娘媽」的儀式,其中最特殊的就是,會準備在其他地方少見的「糖粿」,「糖粿」中間有凹洞,相傳是為了裝「七娘媽」流下的眼淚,另外也會在這天用竹子與紙紮成「七娘媽亭」來拜「七娘媽」。

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莊研育介紹七夕鹿港的習俗,除了準備美妝品、圓仔花、雞冠花外,還有代表慶祝幼兒滿月的油飯、婦人順利生產的麻油雞等貢品來拜七娘媽,此外也會拜床母等,由於七夕有源於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傳說,因此也稱之為中華文化的情人節,莊研育說,在鹿港拜拜的貢品也有寓意保佑婦女及孩童,也可說七夕是台灣的婦幼節。

莊研育表示,鹿港拜「七娘媽」的貢品中,最特別的就是早期從泉州傳流而來的「糖粿」,「糖粿」類似湯圓,只是會在中央戳個凹洞,而「糖粿」在鹿港老一輩相傳中,據說是因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通常當天都會下小雨,雨是「七娘媽」落下的眼淚,「糖粿」的凹陷處,就是為盛裝下「七娘媽」的眼淚而特別設計的。

而在鹿港傳統中,也會在七夕當天以竹子與紙紮成「七娘媽亭」,拜完後會將「七娘媽亭」燒化,最後剩下一些竹子的枝幹,莊研育說,這些枝幹,依照傳統,要將其丟到屋頂高處,寓意是要讓這些枝幹能化作鵲橋,讓牛郎織女順利相會。
時代的變遷,讓許多習俗逐漸失傳,許多地方已鮮少拜「七娘媽」,他感慨表示,由於竹子與紙紮成的「七娘媽亭」費時費工,老一輩的手藝人,動作熟練,製作一個「七娘媽亭」也約要半小時,但一個才賣1、200元,現已少有人製作了,目前多是以紙板印刷品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