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蛋包飯是波麗路早期的招牌菜色,也反映了當代的飲食文化風格。(李東明 攝)
古早味蛋包飯是波麗路早期的招牌菜色,也反映了當代的飲食文化風格。(李東明 攝)

1930年代的台北,正處於日治時期現代化迅速推進的階段。位於城市核心的大稻埕,不僅是貿易重鎮,更是飲食文化百花齊放的重要場域。自清末開港後,洋人勢力進駐形成了「六館街」(現南京西路塔城街口),大稻埕也因其港町的特性也可說是台北西化最早的地方。

日治時期因應經濟活動頻繁,許多供應台菜或中華菜系的酒樓、料理店與旗亭相繼成立,並配有藝旦表演與樂師伴奏,成為文人雅士聚會的社交場合。當時最負盛名的大稻埕有「江東春蓬」四大酒樓,即江山樓(今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保安街口)、東薈芳(延平北路二段)、春風得意樓(今民樂街)與蓬萊閣(今南京西路163號)等四間台北飲食高端品味的象徵。其中,光緒年間開業的東薈芳則是歷史最久的代表。

ボレロ喫茶店、台灣料理店山水亭被當時的雜誌介紹。(李東明 攝)
ボレロ喫茶店、台灣料理店山水亭被當時的雜誌介紹。(李東明 攝)

同一時期,歐風飲食也隨著日本殖民體制進入台灣,成為城市飲食文化中的另一種潮流。所謂「洋食」,多為日人將歐美料理本地化後的改良版本,例如蛋包飯、漢堡肉、咖哩飯、可樂餅與紅酒燉牛肉等,都是融合和風口味的西餐代表。洋食的傳入帶動了「洋食屋」的興起,而以咖啡與輕食為主的「喫茶店」也逐漸盛行。這些喫茶空間不僅提供餐點與飲品,更營造出一種摩登且帶有西洋情調的社交場域。與傳統酒樓相比,喫茶店的顧客輪廓更年輕,常見新興職業女性、學生與知識分子等族群在此談天、閱讀或約會,形塑出新的都會生活風格。

在廖水來創辦人的剪貼簿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雜誌介紹了台北最近設計的商店與餐廳,其中台北市太平町的「ボレロ喫茶店(波麗路)」、「台灣料理店山水亭」、「天馬茶房」、永樂町的「サロン南方」、(南方沙龍)京町的「ブラジルコーヒーショールーム」、(巴西咖啡Show Room),都有店內設計的完整介紹。

天馬茶房、サロン南方、ブラジルコーヒーショールーム等店登上雜誌。(李東明 攝)
天馬茶房、サロン南方、ブラジルコーヒーショールーム等店登上雜誌。(李東明 攝)

這份剪報資料上註明是昭和14年10月1日(西元1939年),從這些資料可見當時台北的餐飲文化百花齊放。從街頭小吃、傳統酒樓到西式喫茶,1930年代的台北呈現出飲食文化多層次、多元化的面貌。這不僅反映出台北社會階層的多樣性與文化融合的深度,也可看出那一段在老台北城市摩登與味蕾記憶的交錯時光。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李東明。(李東明提供)
本文文字、圖片作者李東明。(李東明提供)

作者介紹/李東明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著有「街屋視野」、「百年街屋」、「百年 波麗路」,持續致力於家鄉守護工作。家族世居艋舺西昌街,為渡海來台第十代。父親李正義與波麗路廖賜麟董事長為莫逆,廖董也將其視如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