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進化成世界級美味 全魚利用打造永續新食尚

從昔日的「吳郭魚」到今日的「台灣鯛」,這條魚的名字,見證台灣漁業的蛻變!台灣鯛屬慈鯛科,原產於非洲,1946年由吳振輝與郭啟彰自新加坡引進台灣,因兩人姓氏而得名「吳郭魚」。經過多年選育與技術改良,2002年正式正名為「台灣鯛」,象徵國產漁業升級與國際接軌。
台灣鯛體型修長、肉質細緻,經長期雜交培育後,擁有成長快、抗病力強、耐寒與高取肉率等特性,主要養殖區集中於台南、嘉義與雲林,業者結合智慧化監測、水質管理與精準飼料設計,確保養殖過程高效低風險。每年清明至9月為產卵期,多採單雄性種苗養殖策略,提高商品價值。
近年來,台灣鯛產業鏈更積極推動國際化,多家業者取得A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BAP最佳水產養殖規範及產銷履歷驗證,並導入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在農業部漁業署輔導下,台灣鯛產品可全程溯源,順利銷往日本、美國與歐洲市場,成為國產出口級水產的代表。
為確保鮮度與食品安全,從漁場到加工廠的每一步皆遵循GHP與HACCP規範,漁獲經放血、冰鎮、真空包裝與急速冷凍,完整保留魚肉鮮味。部分業者更導入「魚肉熟成」技術,藉由精準控制溫度與時間,讓酵素作用提升游離胺基酸與核甘酸含量,使魚肉風味更濃郁,達到生食等級品質。
農業部漁業署表示,挑選台灣鯛時,民眾可認明「國產章Q」標章,包括CAS台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與QR-Code溯源標示,確保安心食用。台灣鯛肉質細嫩、少刺、無土味,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富含維生素B12與菸鹼素,適合各年齡層食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鯛的「全魚利用」價值:魚片可煎可燉、魚腹肉適合蒲燒、魚下巴鹽烤Q彈、魚頭與魚骨可熬湯、魚鱗更可萃取膠原蛋白製成保健品與化妝品,實現零浪費的永續理念。
從日式生魚片到台式紅燒,從高端餐廳到家庭餐桌,台灣鯛以穩定品質、細緻口感與多元料理應用,成為國人心中的國產之光。支持台灣鯛,不僅是為餐桌選擇健康好魚,更是為永續台灣養殖產業盡一份力。